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央行数字货币的试点范围和场景不断扩容,作为备受关注的动态议题,围绕其发展新阶段的讨论热点也在不断演变。
在4月16日举行的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针对“数字人民币是否要立法现行?”“在当前国际背景下是否要加快发行数字人民币?”“如何理解数字人民币M0的定位?”等业界关注问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进行了逐一回应。
周小川认为,数字货币要搞就要注重它的真实应用,最后要看到老百姓愿意把这种货币放在钱包里面,这是一个考验。此外他也强调,中国的e—CNY(数字人民币)设计是为了零售,为了百姓商户方便,不是为了替代美元,不排除e—CNY未来可能有跨境支付的前景,估计也会注重于跨境零售的应用。
如何理解数字人民币定位M0?
在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目前的定位上,市场上对于现阶段只定位M0,还存在一定争议。
周小川指出,M0的定位出于几个考虑:第一,是把应用的重点放在零售环节,希望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给大家提供更大方便。第二,M0的定位也避免了“打乱仗”——央行作为一个很大的机构,内部任何业务都需要靠不同部门去管理,管理M0和M1是不同部门,涉及研发费用、试点费用的进一步管理。第三,目前央行和金融体系中的M1运行比较正常。虽然随着科技发展任何业务都有提高的空间,但相比M0似乎M1改进的空间有限。
需要看到,M0和M1之间并不是隔绝和截然分开的。周小川认为,二者中间是有管道的。在一定条件下,M0和M1中间有个管道连通,近似等价,不会出现M0是央行货币就是高度稳定的、M1不是央行货币就不稳定的情况。
M1不稳定是否正确?
而针对目前市场上“M1”稳定性不足的某些观点,周小川认为:这种说法值得质疑,容易引起一些信任上的混乱。
他以香港三家发钞行为例阐释认为,第三方机构如果发行货币,稳定与否取决于这家机构是否达到了高标准——第一,很高的资本充足率;第二、相应的准备金;第三,有存款保险机制;第四,要有强有力的监管对资产负债等进行要求;第五,有较好的公司治理能力,组织有制衡的结构,队伍足够专业。
在周小川看来,第三方机构如果想创新,想做数字货币或者是参与支付系统,就要向高标准靠拢。如果脱离了这些标准,稳定性就可能有问题。不但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也不容易得到广大用户的充分信任。“应该说,大型科技公司和科技金融公司的发展是有前途的,在支付业有很大的前景,但要讲究诚信,不要耍小聪明,要提高自己的质量,向高标准看齐。”他表示。
推进数字人民币是否要立法现行?
在今年两会上,多个建议提案涉及到推进数字人民币立法。
在周小川看来,愿望是好的,但对处于研发、创新过程中的数字人民币,不可能把立法都搞那么清楚。数字人民币就是人民币,是M0的替代,所以e—CNY没有法律障碍。但如果是第三方发行代币性质则不然,就需要有立法支持。
周小川认为,从《中国人民银行法》可以看出,发行货币是主权事项,并未涉及国际标准。“虽然我们希望国际组织能起到一定作用,特别是在跨境支付标准中起到引导和建立秩序的作用,但没有法律要求必须先有标准了才能做。”
他指出,中国的e—CNY设计是为了零售,为了百姓方便、商户方便,不是为了替代美元。不排除e—CNY未来可能有跨境支付的前景,但估计依然会注重于零售,跨境零售的应用。
地缘政治背景下是否要加快并更多发行数字人民币?
针对在当前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是否要加快发行数字货币这一问题,在周小川看来,货币印多少可以自己决定,但是否能出去流通取决于应用。国家虽然可以赋予货币强制性的命令,可能导致货币的地位有所提升,但最终还要看市场。
他也强调,数字货币要搞就要注重它的真实应用,不是说强制性某类交易必须用这个货币。最后要看到老百姓愿意把这种货币放在钱包里面,这是一个考验,要着重考虑。
“目前国际很多讨论中,一种声音认为中国数字货币发展挺快,将来是了不起的武器,是你的资产。但真正了解央行的人都知道货币发行是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中央银行要通过制度保障、承诺和后援支持来保障央行发出去的货币有购买力,所以它是央行的一种负债。”他表示。
多赛道竞争如何平衡?
在周小川看来,数字货币有几个不同的赛道。一种是Token-based(以代币为基础)的赛道,另一种是account-based(以账户为基础)的赛道,再有一种类似于支付指令为基础的,也可算作一个赛道。不同赛道竞争的重要标准就是安全性,竞争过程中要注意公平。
周小川以银联诞生的背景和历程为例指出,不可能一开始太强调高度的一致性,不可能事先决定由谁做标准,先进的标准是制定不出来的,只有在实践中多方案并行,竞争选优,才能优胜劣汰。到一定阶段相应主管部门来增强这种通用性,强制性或是半强制性地推进互通性,这样才能真正方面老百姓,也是目前国际上对数字货币的一个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