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西都市报》报道了德阳市旌阳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一名消费者在火锅店就餐时被要求扫码点餐,消费者认为该店获取的诸如手机号、生日、姓名、通讯录等信息与餐饮消费无关,商家侵犯了其个人信息。”法院审理后,判决火锅店停止侵权。
尽管如今很多人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很强,但仍有一些漏洞让人防不胜防。很多人已经适应了扫码点餐,认为这十分方便,但扫码时的个人信息则有被侵犯的风险。据媒体报道,当事人罗某在点餐时,饭店明确告知,必须关注火锅店的微信公众号才能点餐,罗某提出用纸质菜单点餐,却被服务员拒绝。但如果按照商家的要求,微信头像、昵称、地区和性别这些个人信息就会被侵犯。因此,罗某才追究火锅店的法律责任。最终,旌阳区法院支持了这名消费者的诉求,并要求火锅店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删除获取的罗某的个人信息。
平心而论,多数人在现实中都遇到过被商家强制扫码点餐的情况,并且不会质疑商家的行为。有些餐厅已经不允许顾客用传统的菜单点餐,只能扫码点餐。同时,消费者也必须关注餐厅的公众号或者使用其小程序,完全被商家的“规则”带着走。然而,在法律上讲,消费者完全有理由拒绝扫码点餐,如果餐厅强迫其扫码,将面临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风险。
一些餐厅要求顾客必须扫码点餐,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一方面,餐厅可以借此增加自己的粉丝,时不时地向顾客推送餐厅的新信息,增加回头客。另一方面,根据顾客点餐的喜好,餐厅也能及时掌握这些重要的市场信息并形成“大数据”,方便有针对性地对菜品进行调整。这对餐厅来说是个好事情,对经营更加有利。但是,这样做却给顾客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对于此案,法院根据《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作出了合理的判决,也是对一些商家强制顾客扫码点餐行为的警示。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商家如果要获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必须得到其同意,否则就是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仅指狭义的隐私,哪怕是非隐私信息只要非经本人同意也不能侵犯。这起案件中的餐厅拒绝了顾客不愿意扫码点餐的要求,法院因此给出上述判决。
放眼整个市场,不仅是餐厅,还有很多商家,都有相似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只是很少碰到像此案中这么“较真”的顾客。这就需要广大商家以此为鉴,展开自查自纠,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增强维权意识,倒逼商家加强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