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资讯:3000亿资金拟投期货 监管关注上市公司套保“变”投机

2022-08-27 05:22:28 来源:中国经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本报记者 陈嘉玲 北京报道


(资料图片)

已连续多年运用期货工具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浪的钴业巨头华友钴业(603799.SH),今年却几次站在了舆论场的风口浪尖上。

今年3月上旬,伦镍上演史诗级行情,多家公司发布关于镍期货的澄清公告,华友钴业则在公告中承认公司开展了镍期货套期保值业务。随着一季度报、二季度报渐次披露,华友钴业镍期货套保盈亏似乎迎来了“大反转”——从一季度的期货端“巨亏”15.68亿元,到半年报的期货端“大赚”6.2亿元。

受访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披露套期保值业务情况并引起广泛关注,这一方面说明了当前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开始运用期货工具进行价格和风险管理;另一方面,监管和市场更为关注的是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操作时是否存在“套保变投机”“内控失效”等问题。

并未“大赚”或“巨亏”

华友钴业半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该公司衍生金融资产为6.20亿元,主要是期末公司持仓镍期货合约形成的浮盈。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华友钴业进一步解释称,截至期末,公司持有部分卖镍期货合约,该部分持仓合约由于开仓日至期末镍价下跌,故形成持仓浮盈6.20亿元。

更早前,该公司一季度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华友钴业衍生金融负债高达15.68亿元。华友钴业当时解释称,衍生金融负债主要是期末公司持仓镍期货套保合约形成的浮亏所致。

短短三个月,镍期货持仓由“巨亏”转为“大赚”?一位受访期货公司人士表示,无论是一季度末15.68亿元的浮亏,还是二季度末6.20亿元的浮盈,反映的都是华友钴业某一个时点上期货端的浮动盈亏。

“企业在套期保值时盘面出现一定的浮盈和浮亏,都不能作为套期保值成果的衡量标准,需要结合现货的采销节奏进行更加全方位的看待。”南华期货金属分析师夏莹莹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对于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套期保值在报告期内所产生的浮盈和浮亏需要全方面看待,主要是以下两点。第一,套期保值效果应当结合期货和现货进行全面合计。套期保值的原理是利用期货和现货同涨同跌的特性来规避现货价格波动的风险,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出现期货盘面盈利来弥补现货端的亏损或现货原材料成本下降来弥补期货盘面的亏损这两种情况。因此在关注套期保值时需要将报告期内的现货采销情况也纳入考量范畴,进行更加充分和完整的统计。第二,部分报告期内产生的浮盈和浮亏或存在着时间上的错位。企业通过买入或卖出期货来对冲未来可能存在的价格波动风险,然而在报告期内,实际采销并未完成,这就导致了浮盈或浮亏的出现。真正的盈亏应当在整个采销结束、套期保值盘面平仓后进行统一计算。

华友钴业在半年报中也解释道:“本期平仓及持仓镍期货合约共形成损失5.87亿元,含镍金属的存货因被套期风险形成利得5.80亿元,属于无效套期损失,约为700万元。”也就是说,综合期货端和现货端后,上半年华友钴业套保并不存在“巨亏”或“大赚”的情况。

“套保大赚或套保巨亏是误解,这是不存在的,除非做的是投机而非套保。”某期货公司一位研究员表示,套期保值业务最终的会计结果不会出现大幅盈利或亏损,如果确实没有投机,那就是没有用套期会计方法进行财务处理。

对于近两年来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套期保值业务浮亏的情况,西南地区某期货公司一位资深人士此前曾对记者坦言,部分上市公司仅披露期货账面上的浮亏可能有多方面原因,“比如要把股价压一压,甚至成为业绩变脸的背锅工具?”此外,部分公司套期保值出现亏损也可能是由于企业自身决策失误、管理制度或风险控制出现问题、将套期保值做成投机等。

套保成龙头标配

上市套保盈亏备受关注的另一面是:自2020年以来,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加入套保行列。

记者统计获悉,2022年上半年,共有857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关于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公告,其中594家仅开展外汇套保,144家仅开展商品套保,119家同时开展外汇套保和商品套保。与2021年同期相比,发布套保公告的上市公司增加了301家,增幅超过50%。而2020年全年,近5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750份套期保值相关公告;2019年全年仅发布550份。

Wind数据还显示,截至8月25日,年内A股上市公司发布参与套期保值业务的公告数量将近千份,远超去年同期的800多份。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涉及拟参与期货交易的资金合计已超3000亿元。

有期货公司相关人士提到,在给企业做培训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企业对套期保值业务的兴趣增加,也更为重视风险控制。南方地区某期货公司一位营业部高级经理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业务比之前好做很多,一些中小企业即使还没做期货也会有所关注。相关数据也显示,2020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保证金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5月份,已突破1.4万亿元。

参与商品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多数披露了拟套保的保证金额度。其中,宁德时代(300750.SZ)、赣锋锂业(002460.SZ)、阳光电源(300274.SZ)等行业龙头拟参与金额都超过100亿元。华友钴业、欣旺达(300207.SZ)等多家龙头企业拟参与额度也均超过50亿元。从商品期货品种看,企业参与铜、铝、钢材等金属期货品种套保居多;从行业分布看,电子、基础化工、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等行业的企业数量比较多。

“这是一个大势所趋,面对当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的背景,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有套期保值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大宗商品市场也越来越成熟,从供给端来看,有很多不错的期货品种可以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厦门大学金融学教授韩乾表示。

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数据显示,世界500强企业中的上市公司有94%使用衍生工具。有数据还显示,使用衍生品的上市公司比不使用衍生品的上市公司,平均企业利润波动率降低了13%。

“从近年来期货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到,套期保值品种愈加丰富,期货市场愈发壮大,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意愿和对金融衍生品的接受程度逐渐增加,对期货、期权等工具的运用更加熟练。期货及其衍生品利用自身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两大特点为企业的运营保驾护航。”夏莹莹表示:根据我们的观察,虽然极端行情偶有发生,使得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较大的挑战,但是整体套期保值情况较为乐观,尤其是中游加工企业,其本身利润率就有限,对抗风险能力较低,通过期货操作避免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避免背离套保初衷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套期保值对企业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稳定经营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市场上的投机事件偶有发生。

记者在梳理公告过程中还发现,不少上市公司开展的是套期保值业务,但在相关公告的标题和内容中却包含大量的“投资”字眼,如果不细看,很容易让人产生“投机”的错觉。部分公司在公告中仅披露将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对于衍生品的类型、规模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有的上市公司脱离主营业务另起“套保”炉灶。比如,豪悦护理(605009.SH)主营产品为婴儿纸尿裤、成人纸尿裤以及卫生巾等,却选择了焦煤、焦炭等产品进行套保并造成较大亏损。去年11月,该公司宣布办理期货账户注销相关手续,将终止开展期货投资及相关计划。

也有上市公司因为套保“赚太多”被质疑偏离套保初衷。2020年4月,泰安股份(603758.SH)基于在市场上以合理价格买不到原材料的考量,在期货上建立多头仓位,5个月左右豪赚了7.69亿元,一时间市场哗然。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公司多头仓位明显超过正常原材料需求,已涉嫌投机。

对此,韩乾提出建议:“在进行套期保值过程中,上市公司不仅要提高对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正确认识,主动采用套期保值会计制度、建立相应的专门部门、专业团队和风控制度,更要避免因为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利益诱惑而轻易改变套保策略、背离套保初衷。”

在夏莹莹看来,上市公司在套期保值中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强化风险意识。企业在经营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通过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套期保值的基本原则,既能防止投机行为的发生,也能在未遇风险时提前做好准备。第二,建立完善的套期保值管理体系。套期保值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在套期保值的实际操作上非常重要,套期保值管理体系需明确操作的规范流程、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各职位所需承担的责任、期现部门的相互沟通等。通过健全的管理体系使得套期保值的操作更加简单规范,效果一目了然。第三,严格控制基差风险。基差风险是套期保值中客观存在的风险,也是极难对冲的风险。大多数期货品种的基差率较低,但不乏一些活跃度相对较差、交割品质量相对难以控制的品种,其基差率较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基差进行实时监控,尤其是套期保值品种和企业自身实际使用品种存在差异时,企业在基差出现异常时要有紧急预案。第四,注意极端行情的流动性问题。在出现极端行情时,流动性会急剧收缩,交易所会提高保证金比例,届时部分企业的套期保值会出现较大的浮亏且难以及时止损。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需要有足够的后备资金来防止被强制平仓等行为的发生。另外,企业在平时需要做好压力测试,建立完备的风险控制体系来应对突发情况。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