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关于共建未来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能力的一些思考
智能化已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战略制高点。对于汽车人而言,必须不断思考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新的产品形态,以满足用户日新月异的个性需求,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汽车作为人类实现A点到B点移动的主要工具,智能化将重塑其基本功能和属性,汽车从“移动机器”进化为“智能移动机器人”。对于物理移动而言,最重要的将是三个方面,一是安全,交通工具必须把人和物完好无损地转移到另一个地点;二是效率,在提升移动速率的同时,解放驾乘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三是体验,在安全和效率的基础上,人和物在移动过程中能够获得尽可能舒适的感受。智能驾驶对前两者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智能座舱对后两者影响巨大。
由于安全和效率是移动的永恒追求,智能驾驶将是未来智能汽车的基础。不具备一定程度的智能驾驶能力,将不能称为真正的智能汽车。当然,智能驾驶将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漫长历程。目前市场上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等功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但仍然停留在L2级的辅助驾驶阶段,只能解放驾乘人员的手脚,而不能真正将其从驾驶任务脱离出来。这是理论基础决定的,当前主流的深度学习技术缺乏可解释性,也难以从归纳推理进化为演绎推理,无法完全自主应对千变万化的实际场景。尽管可以通过不断积累数据尽可能去穷尽场景,但一次意外的出现就可能动摇用户乃至社会的信心。
当然,研究人员已经在积极探索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理论在智能驾驶中的应用,未来5年至10年我们仍然可以期待L4高度自动驾驶和L5完全自动驾驶的实现。届时,智能驾驶将成为汽车的标准配置,各家企业的差异化将体现在成本和操控体验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切换驾驶模式。但如同赛马、赛车只是少部分人群的喜好,对于大部分对操控体验不敏感的用户,关注点将转移到对乘坐体验影响更直接的智能座舱上。
目前的智能座舱,重点在于减轻驾驶员负担,如智能导航、语音控车等,以及增加乘员趣味,如影音娱乐、社交等。随着智能驾驶发展到高级阶段,驾驶员也逐渐转变为乘员,娱乐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同时,由于安全性已经不再成为问题,结构设计自由度大大上升,智能座舱将转变为真正的智能移动空间。汽车的分类标准将从传统的车体结构和座位数,转向类似房地产的空间功能和布置:商业型、住宅型、餐饮类、办公类等。同时,汽车在与人类的相处中,将具备高智商和高情商,做到“更懂我、更有趣、更自然”。汽车如同一座会说话的移动城堡,不断自我调整,满足快节奏生活人群的碎片化时间需求。
要实现以上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间迫切需要整车企业与供应伙伴共同协作,加速技术发展和落地。由于智能汽车是高度个性化的,与用户直接联系的整车企业掌握了需求的话语权。整车企业必须真正理解用户需求,转化为对应的技术工程语言,构建标准化、平台化的产品架构,通过“垂直整合+生态合作”并举的模式予以满足。垂直整合是为了更快、更低成本地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生态合作是为了更深、更多选择地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此外,整车企业需要创新商业模式,明确OTA、软件订阅、硬件更换等新业务的价值和业务逻辑,将利益合理分配给合作伙伴,维持生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对于供应企业,必须构建灵活多样的供应模式,提升软硬件解决方案的选择自由度,为不同研发能力的整车企业提供不同方案。同时供应商必须在标准化和个性化之间做出有效的平衡,既能够对接行业的统一标准和接口,又能够满足整车企业的个性化生产需求。长安汽车也始终秉持开放共享理念,愿与业界同仁携手,共研技术、共建平台、共营品牌、共享资源,构建未来汽车创新生态。(长安汽车贺刚、匡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