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社区治理行动
2018年以前,回天地区的通勤者在每个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段,都持续着一场进与出的拉锯。2018年8月,基于日趋严重的交通拥堵、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用三年时间,有效满足地区新增入园入学需求,基本补齐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使交通严重拥堵现象得到缓解,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三年计划,是回天地区超大型社区治理工作的开始。第一轮回天计划包含117个项目,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交通在内,完整覆盖了民生领域各个方面。
到了2021年7月,随着《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向社会发布,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启动,在此后五年计划重点实施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绿化文体、交通、市政、社会管理等102个项目,进一步推进回天地区蝶变。
荒芜之地变宜居之城
首轮回天计划早已兑现了曾经的承诺。林萃路终于一路畅通,900余米的断点不复存在,北郊农场桥机动车道拓宽为四车道,顺畅通行已经成为这里的常态。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也在2021年年中正式上线,在持续完善路网的同时大大缩短着回天居民的出行体验和出行时间。
同时,首轮计划完成三年时,回天地区建成17所幼儿园及学校,新增学位近7000个;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等工程建设也在持续推进。
住在回龙观龙域北街附近,居民张军回想起自己搬入回龙观的时间还是6年前。那是2016年,她记忆中的社区周边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很多楼都还没有盖起来,家门口没有特别近的公交站,刚搬来时,买个扫帚还要跑到很远之外。”
而最近几年间,张军明显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小公园多了,楼宇多了,好学校也来了,路也不堵了,积水潭医院的新龙泽院区几乎就在家门口。”快70岁了,张军还是最爱距离社区不远的那条“网红”自行车专用路,每天得空的时候,总要去自行车道两旁的行人步道上走走,“亲眼看到这些变化,记得原来的样子,看得到它现在的样子,改变可真大。我的家乡不在这里,也依然觉得亲切。”
协同发展共建美好家园
从首轮“回天计划”启动,到持续至2025年的新一轮计划,回天蝶变之路将由过去贯穿至未来。截至今年6月,两轮行动计划共实施医疗养老类项目20个,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同时,两轮行动计划共实施教育类项目40个,截至目前,共建成23所幼儿园及学校,新增学位近万个。
交通方面,在过去五年,回天地区“一纵一横”“五通五畅”的主干路网骨骼脉络初步搭建,次支干路毛细血管不断畅通,公共交通体系也得到优化完善。
人居环境方面,公园化城市街区初见雏形。两轮行动计划园林绿化类项目共15个,截至目前,投用天通艺园、贺新公园、回龙观街区公园等10项,公园绿地增加到629公顷,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在取得的所有成效背后,回天地区的“城市大脑”也为城市治理提供着数据支撑。昌平区回天地区专项治理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缓解道路拥堵,提升通行效率,高效办理“接诉即办”,都离不开回天城市大脑整体的布局和建设。
未来的回天地区将是怎样的面貌?根据新一轮的“回天计划”,到2025年,回天地区城市治理和优化提升取得显著成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品质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城市组织运行更加高效,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多方参与共建美好家园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建成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方面,北京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曾经的“睡城”昌平天通苑、回龙观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变成了宜居的超大社区治理典范。前后两轮行动计划在八年间推动着这个85万人口的超大型社区逐步向前。到了当下,昔日的“睡城”已醒,回天早已破茧蝶变。
2018年8月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标志着回天地区这一超大型社区治理工作正式开始。
2021年1月
“回天行动计划”实施近三年,回天地区已建成17所幼儿园及学校,新增7000个学位。
2021年7月
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启动,《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向社会发布,计划到2025年,将回天地区初步建成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2022年底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2022年工作计划》,回天地区2022年重点项目在教育、交通、卫生养老、文体绿化、市政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基础上,新增城市更新类80个项目。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