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守护新市民金融健康 培育普惠金融“第二曲线”

2022-11-23 07:45:35 来源:证券时报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实践层面还略显青涩的概念,金融健康在监管层的讨论中已有颇为重要的定位,即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为推进普惠金融更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过去关注“有没有”上升到当前的“好不好”,直至未来的“强不强”,一个理想目标就是促使普惠群体达到并保持一种金融健康的状态。

在一众普惠群体中,新市民因其规模和未来发展潜力,被市场视为普惠金融服务增长的“第二曲线”。因此,守护新市民金融健康,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按照今年3月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界定,新市民包括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规模大约3亿,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占全部新市民七成左右。

诸多实证研究、调查都揭示了这一群体所面临的突出风险敞口问题,一场大病就可能使其陷入金融不健康状态。“去医院看病”“去医院住院”和“慢性病”成为发生概率最高的三种风险。面对“显而易见”的风险及其后果,除了举债,尤其是向亲戚朋友举债,新市民们并没有更多“显而易见”的避险措施。

过去普惠金融发展聚焦“有没有”,实际上也是在“显而易见”的层面上增强原本被排斥的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获得性。世界银行发布的2021年全球普惠金融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受访者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参与率从2017年的22%增加到2021年的39%,首次超过向亲戚朋友借贷的比例,这反映出我国近年来在提升正规信贷可得性上取得的积极进展。事实上,新市民进入城市经济生态体系,那套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依靠社交网络、家庭互助来实现风险缓冲的范式作用也会进一步弱化。

要持续维持金融健康状态,最根本的仍需增强内生抵御风险能力。一方面,新市民本身需要对未来风险有所预判和准备,储备资金、购买保险等,有效地配置可获得、可支配的资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监管机构需要为新市民创造条件。当前各方持续推进的金融素养培训、金融启蒙就是其中应有之义,接下来如何丰富“达到和保持金融健康”体系下的金融服务供给才是最关键的。如此,方能切实培育好普惠金融“第二曲线”。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