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品牌“卫龙”所属公司卫龙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龙”)日前在香港交易所更新聆讯资料。这距离卫龙在2021年11月就通过上市聆讯已过去了一年。
(资料图片)
这期间,卫龙经历了上市申请材料失效、再次递交上市申请。对于近期更新聆讯资料,据新京报记者了解,卫龙方面是进行了部分战略调整,具体上市时间暂未明确。
今年上半年亏损2.16亿元,多年营收靠辣条支撑,产品被指单一化,卫龙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有专家认为,虽然亏损目前不会影响卫龙的上市,但寻求多元化才是其未来出路。随着众多企业入局眼下已形成600亿元产值的辣条行业,正在探索多元化之路、发力魔芋爽单品的卫龙,能否摆脱“辣条依赖症”?
上市一波多折
据港交所文件,卫龙近期再度更新招股书。这也意味着,“辣条第一股”卫龙距离上市又近了一步。
资料显示,卫龙由刘卫平、刘福友两兄弟1999年在河南省漯河市创立。2004年9月,刘卫平成立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营调味面制品(辣条)、豆制品和蔬菜制品等,其中以“卫龙”品牌辣条最为知名。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按2020年零售额计算,卫龙在国内辣味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占有率约为5.7%,排名第一。2021年5月,卫龙完成Pre-IPO轮融资,由CPE源峰和高瓴联合领投,红杉中国、腾讯等跟投,具体融资金额未披露。
2021年5月12日,卫龙第一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同年11月12日,也就是在上市材料即将失效的前一天,卫龙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于11月14日通过上市聆讯。不过,通过聆讯后一直未有新的进展,直至2022年5月上市申请材料失效,卫龙便又一次递交申请,并于6月27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11月23日,卫龙再次更新聆讯资料。
事实上,按照港交所上市流程,在通过聆讯之后,公司就可以着手准备上市事宜,也就是说,卫龙从2021年11月14日之后即可准备上市事宜,但卫龙似乎不急于上市,迟迟未有进一步的动作。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由于距离上次递交申请材料已经过去半年,有部分数据内容需要更新,所以卫龙更新了聆讯资料。卫龙也进行了部分战略调整,具体上市时间暂未明确。
在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卫龙上市时间拉长的背后,或是为了等待合适的窗口期以利于发行。“卫龙的现金流不错,并不急于尽快上市融资补充现金流。目前美元仍处于加息周期而造成流动性回流,加上港股与美股具有连通器效应,从而导致港股长时间低迷不利于融资。”
业绩增长放缓
根据卫龙近期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卫龙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分别是33.85亿元、41.2亿元、48亿元和22.61亿元,年内利润分别是6.58亿元、8.19亿元、8.27亿元,-2.61亿元。
对于今年上半年亏损2.16亿元,卫龙方面回应称这是由于投资有关的一次性地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所致。实际上半年应收情况稳定,经调整净利润为4.2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3.8亿元同比增长约12%。
招股书中也提到,预计2022年年内利润将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与前投资有关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涉及公司和若干前投资者签订的股份购买协议之补充协议,据此公司于2022年4月以对价约1576.26美元向该等投资者发行及出售合共1.58亿股普通股。
不过,卫龙上半年的亏损还是引发了投资者担忧。上海至汇营销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会导致投资人质疑其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从而可能拉长其上市时间。同时,亏损也有可能降低投资者对其价值的预期,影响股票定价。
而在柏文喜看来,暂时亏损的业绩只要不影响企业基本面与未来发展前景,是不会影响卫龙上市进程的。
但对于卫龙而言,业绩增长放缓不容忽视。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卫龙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分别约38%、24%和1%。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上半年,卫龙的净利润率分别为19.4%、19.9%、17.2%和-11.5%,从2020年开始下降幅度较为明显。
此外,卫龙在2020年和2021年进行的两次提价,效果也不如意。招股书显示,2022年上半年,卫龙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销量是8158.87万吨、2786.14万吨、294.34万吨,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13.82%、3.94%、19.71%。
辣条依赖症
不少消费者认识卫龙始于辣条,辣条也当之无愧成了卫龙的营收主力。招股书显示,卫龙调味面制品主要包括大面筋、小面筋、麻辣棒、小辣棒和亲嘴烧等辣条产品,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调味面制品合计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73.1%、65.3%、60.8%和59.3%。也就是说,辣条占比一直在六成左右。
“卫龙一直依赖于辣条发展,这造成业绩对于单一产品的过度依赖,对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不利。卫龙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走拓宽产品线的路径,摆脱业绩对单一产品过度依赖的问题。”柏文喜表示。
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则认为,很多上市企业都是依靠大单品生存,“以大单品为主业的企业能否有较大的发展,要看企业的单一业务在行业内是否强势,以及它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大不大。”
或许已经意识到辣条单一化发展,卫龙也在着力打造新的单品。2014年,“卫龙魔芋爽”上市。2015年,卫龙推出子品牌“卫来”,主打点心和魔芋爽两款产品,还推出什锦果蔬脆等。其中,魔芋爽已经有成为大单品的趋势。此次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魔芋爽所代表的蔬菜制品营收占总收入分别是19.6%、28.3%、34.7%、36.2%。
新京报记者也了解到,目前魔芋爽已成为卫龙继辣条后的又一大爆款单品,销售占比可观。卫龙也在推动新产品线的开发,除了调味面制品,还陆续推出了蔬菜制品、豆制品等,其他品类产品也在持续开发中。
行业品牌集中度提升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谭斌曾介绍,我国调味面制品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22年突破600亿元。湖南省平江县食品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辣条厂家一千余户,产值至少在500亿至600亿元。
庞大的市场致使辣条企业数量逐年攀升。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辣条相关企业2446家。2017年至2021年我国新增辣条相关企业分别为226家、577家、745家、870家、565家。头部企业有卫龙、麻辣王子等。
不少企业也纷纷入局辣条市场。休闲食品品牌三只松鼠早在2015年就开始布局辣条生产线,后推出了约辣系列辣条;2017年,盐津铺子打造辣条产品研发中心,在2019年推出辣条产品。此外,糖果企业金丝猴在2019年也推出“辣辣怪时空”系列产品。
徐雄俊表示,整个辣条市场足够大,还没有到巅峰,市场份额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如果未来辣条能够做到健康又好吃,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柏文喜也认为,辣条产业市场竞争加剧也会引发行业利润率下降,未来必然走向品牌集中度不断提升和产品线不断拓宽的竞争之路。
新京报记者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