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提升金融服务数字乡村能力

2022-12-08 09:25:16 来源:媒体滚动

打印 放大 缩小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周锋荣


(资料图)

乡村振兴战略和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使农村金融服务重点逐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服务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数字化水平低、需求和供给不匹配等问题,促使金融机构必须不断创新农村服务产品,加快场景平台建设,完善线上运营体系,从而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以满足村民多元化需求。

金融科技创新提升实力

不断加大线上业务办理渠道的宣传力度,打造出新的线上融资制度流程体系,调整和优化客户准入、客户评级与审查审批上的制度流程,对现行的业务流程和制度安排进行调整和创新,疏通制度流程上的堵点、痛点,并有效推动线上线下融资制度的兼容。

结合留守老人现代金融服务工具接受度不高、普遍使用存折等特点,要通过公益金融知识宣讲,研究推出使用存折的服务模式。针对使用智能手机的客群,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和直销银行等数字化服务,逐步达到“全天候、全地域”的离柜金融服务目标。

鉴于乡村居民数字设备的拥有度较低,应用能力较差,并对数字金融服务不信任的状况,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需会同政府部门,提供对数字金融知识和数字技术的多形式宣传培训活动,采用农户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逐步增强农户对数字普惠金融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指导农民进行金融服务操作。

通过强化多方协作,推进乡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息共享,强化涉农征信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利用数字技术完善普惠金融征信平台,实行数字普惠金融与数字乡村的协同发展,将商业保险、政策性保险和普惠保险业务进行信息上的整合,大力支持农村普惠保险业务拓展。通过发展产业链和供应链金融,为数字普惠金融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场景金融建设激发活力

互联网迅速发展、农村供需结构不断变化,是农村场景服务建设的现实选择。要综合应用互联网技术,挖掘乡村振兴潜在客户,聚焦线上线下场景,持续提升场景运营能力,提高场景综合收益。利用大数据分析,动态调整线上运营策略,建立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内容和品牌特色。

构建“金融+农村场景+服务”的生态模式,将金融服务内嵌于场景中,予以充分展现。围绕乡村振兴中不同客群的特点与需求,依据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分别建立服务场景,将信贷融资、消费金融等金融服务和智慧乡村、智慧本地服务等非金融服务内嵌于场景中,并运用客群数据整合、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等,为营销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搭建农村综合赋能平台,将跨界资源整合于平台中呈现,推动传统服务走进线上综合化平台。

降低边际获客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是金融机构服务数字乡村的核心目标,但这得力于数据的掌握广度与精度。因此,必须强化客户及数据获取能力,提高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把大数据应用于资产负债管理和合规、风险管理方面,用数据分析与挖掘、客户画像、精确营销和交叉营销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掘数据价值。

人才队伍建设深挖潜力

目前,数字乡村金融服务对人才的要求日益严格,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备掌握熟练的数字化技能,还要求具备金融思维,即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在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由相关高校设计出课程培养专业群课程体系,扩大专业群的内涵,开启职业化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还可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通过引入金融科技外部人才,设立创新实验室,设计更加包容的人才引进制度。

在员工队伍建设上,要着力打造好产品经理、科技项目经理、数据分析师三支队伍,尽快充实人员,提升专业素养、协调能力,为数字乡村建设赋能。适时制订出专业化培训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加快培养出能够熟悉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态势、了解客户需求、精通产品功能的专业团队。促进信息技术体系与业务体系人才跨部门交流、轮岗,实施好“技术+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项目积分激励、多劳多得,采取弹性工作时间,激发员工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江西余干县支行)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