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周天勇
上回提到由于未来15年要素投入产出增长回落,稳定经济增长除了希望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现成的投入产出和增长逻辑和计算方法中,确实找不到其他可以谋划经济中高速度增长的出路。
什么是中国未来合理的增长区间?从现有的经济学数理分析,客观地讲,就是在要素投入和创新推动最大可能情况下,经济增长能够实现的速度。前回已述,也就是2.5%左右。然而,从中国未来追求的发展目标看,这显然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区间。
【资料图】
当然,这从资源和各方面动支撑看,这是一个客观能不能达到的问题;然而,从中国未来发展的要求看,其又是一个主观方面通过努力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未来经济总量再翻一番为底线目标,增长速度合理区间则需要4.73%左右;如果未来15年要达到中等发展国家水平,考虑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都在放缓,中国人民币汇率坚挺等因素下,也需要年均经济增长上线水平至少应当以5.5%左右为合理的增速区间。前回已经提到,用索洛模型计算未来15年劳动与资本要素投入获得的平均产出增长率为1.5%左右。这样未来教育深化、知识进展、人力资本积累、装备技术水平提高、新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和产业化等创新,在要素投入对增长的贡献之外,要承担要素投入部分之外的增长潜能缺口。
那么,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未来15年究竟能不能够会如我们所企盼的平均可以增长3.23%以上?回答:大概率是否定的。
首先,还是先去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历史,经验数据不支撑我们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稳定住速度中高速增长的企盼。罗格宁根大学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数据:1971—2019年间,日本、韩国、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分别为0.51%、1.69%、0.72%、0.58%、1.04%和0.59%,还有中国在1978—2019年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事平均为0.70%,而1957到1977年的增长速度为-1.21%。而亚洲生产力组织的数据,1971到1977年则更是为-2.01%。1978年前后的状况证明,也只有改革开放形成的利益、知识产权、国际直接投资和市场机制,能够使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转负为正,年均增长了0.7%。
这样,连续几个问题扑面而来:未来15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方面,我们还会保持在改革开放以来0.7%的水平上吗?我们未来会达到发达国家德国1%左右的历史水平吗?我们定会撵上韩国,提高到1.69%的水平吗?中国未来创新比韩国还要厉害,赶超到2%的水平上吗?
即使我们能够在未来的15年中,赶超韩国创新的历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达到2%的水平上,离4.73%的底线增长区间,还是有1.23个百分点的缺口;而如果拟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则至少还有2个百分点的增长缺口。
其次,经典文献的研究结论不支撑未来全要素生产率会稳定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设想。我研究如何中高增长期间,突然看到琼斯写的一篇质疑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用的学术论文,还有菲斯佩奇对此写的一篇评论。琼斯研究欧洲和美国1980—2000年研发人员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间的变动关系时发现,前者数量投入的增加,并没有促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曲线向上向右变动。而菲斯佩奇则对其评论,创新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长期来看,是一条波动幅度不大而平缓变动的曲线。于是笔者又去观察数据,1971—2019年的半个世纪中,除韩国之外,各大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在0.5%到1%之间,包括韩国在内,均呈平缓并略微下行的趋势。
中国未来的全要素生产率还会年均增长3.23%以上吗?显然,根据罗格宁根大学研究的历史数据,还有琼斯和菲斯佩奇的研究结论,能够实现的概率并不高。
在现成的学理逻辑中,中国中高速增长的分析,可能进入了无法走出研究结果为低速增长中徘徊的困境。那么,到底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还能不能实现中高速的增长?且读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