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于2022年12月23日-26日在河北保定举办,主题为: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江苏大学副教授周晨光在农产品加工分论坛上发表演讲。
周晨光在演讲中指出,食品产业国际化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对中国未来食品发展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食品智能制造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教学数字化并存的状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中式菜肴、传统酿造、特种农产品加工、调理食品等传统食品制造业。
针对上述问题,食品人主要的任务有哪些?周晨光表示,智能制造可能成为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他指出,食品智能制造领域需要重视和研究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食品工业机器人,随着系统化生产的发展,工业机器人正在不断应用于全球食品产业,其是在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端开放控制型方向发展,推动食品加工的标准化、网络化。因此需要重点开发机器人视觉力、触觉、距离觉、姿态觉、位置觉等传感技术研究,实现食品机器人在食品分拣、分切包装等环节的高灵敏、高精度、高效率操作。针对不同质地、形状、尺寸等复杂食品体系应用场景,开发食品适用于针对性的传感性和操作系统,研发普适性强的食品机器人,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研发粮食和物资出入库,储运操作、库区巡检等仓储环节的机器人,最终实现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
第二是食品智能制造加工系统的研发,未来食品将更加重视智能制造、自动化加工和整场的数字化管理。食品智能制造加工系统主要是以食品制造数据服务为中心,从食品智能设计、生产智能管理控制等方面全面突破食品智能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实现管控全面信息化作业高度自动化,决策智能化。针对中国智能制造关键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系统神经生物学、食品感知学、深度学习大数据等理论,重点突破食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自适应智能化程度高效、食品分解、中式食品智能化生产,食品智能供应等装备关键技术,突破杀菌、提取分离、干燥、冷冻成型包装等食品操作单元的关键智能化装备,最终实现食品智能制造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引领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现代的智能制造模式,从而推进食品制造从生产流通到设备的全智能化升级。
第三是智能工业化厨房,中国传统食品工业中机械化生产难度大,导致劳动强度较高,劳动力需要量大,尤其是中式菜肴工业化生产的分切包装,硬头生产等去皮环节难以实现机械化,从而制约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因此基于智能自动自主决策和自适应的智慧工业厨房,必须将传统食品多样化复杂性制造的重要保证,重点研究和创建传统烹饪方式的科学量化体系,突破食品营养多维度可视化检测,食品机制材料智能化制备和中式菜肴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开发中式传统食品加工的感知决策,执行学习与进化的智能控制系统,构建智能厨房新标准和基于公众平台的大数据平台和专家决策系统,研发出食品自动烹饪等新装置,创建智慧工业厨房,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现代化食品工业体系。
周晨光表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是未来食品科技的核心竞争,全球食品科技创新已从单一环节的创新,变成为全产业链交叉融合模式的创新。针对中国食品科技发展愿景和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制约未来食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技术瓶颈问题,面临未来食品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需求,有必要聚集成为全球食品科技创新中心,率先进入科技创新发达前列这一战略目标。围绕全力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和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两个着力点,加快推进加工制造、营养健康、食品生物工程、智能装备、质量安全、包装物流六大战略布局任务,着力突破食品智能制造等食品领域颠覆性创新技术和装备,实现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美好需求的保障,催生食品细胞工厂、食品智能制造、智慧厨房、食品精准营养等未来食品产业新行业,形成具有中国人消费习惯和膳食模式的未来食品加工制造体系,从而助推中国食品产业优化和食品健康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