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社论
(资料图片)
春天,我们期待已久。
我们走过冬天。2020年的武汉。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瞬间静止。我们看见那个在寒气中追着哭喊“妈妈”的女儿。我们看见流动的文字默默讲述。我们看见从四面八方涌入城市的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做“逆行者”。我们看见黄昏时分,躺在手术床上的老人和站立一旁的医生。他们凝望江边的余晖。
这些年,我们不止一次地找到那个树洞。跟他说,毕业了,成家了,换工作了,自己也阳了,甚至——梅西拿冠军了。他或者她只是想在这儿停一会儿,哪怕不说一句话。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家园。这一回他们絮絮叨叨地说,李医生,三年了。他们告诉他,一切正在结束。
我们走过上海。熟悉的“魔都”正在回来吧。当这座城市摁下静默键,整个世界都激荡起涟漪。我们看见被裹在“大白”里的孩子,蹒跚走向隔离的车辆;我们看见午夜时分呼喊的母亲,她的孩子需要退烧药。浦江奔流不息,诉说它的儿女们的渡过。我们看见面对“规定”的据理力争,相守相望的上海团长,接力式地冲进围城的快递小哥——要经历多少次才能证明,那些在市场中经历考验的企业,可以在危难之中扛起一座城市。
我们看见疫情下的激情碰撞。那些冰雪世界的精灵,以最有力的方式展示着人类的可贵品质。它无关成败。走过北京,我们看见那些勇敢的年轻人,阳光、独立、自信、温暖,充满活力。他们是古都青春与美丽的代言人。
我们看见那个崩溃嚎啕的男子,说他不可能不出去挣钱;我们看见地铁口孤独等待的父亲;我们看见MU5735——没有人可以忘记132张永远生动的面孔。我们看见吉林、郑州、西安、贵阳,看见广州、瑞丽,乌鲁木齐。他们就是我们。那是一国人的集体记忆。
从冬夏走到春秋。历史从身前倏忽而过。我们甚至来不及看清楚它的模样。
时间正在这一刻凝固。一些店铺早早地上新了红灯笼和吉祥兔——2023年是中国农历的兔年。一些店铺最后一次开启尘封的门,年轻的店主要和未完结的梦想告别。左邻的药店玻璃上还贴着“缺货”的通告。
很多人的口罩换成了N95。外卖小哥在夜风中疾驰而过。朋友相约于饭馆,一场“阳过”后久违的欢聚。地下铁重新人流涌动。发烧门诊彻夜不眠,医护人员们正在打一场真正的仗。他们在极度疲惫中守护着整座城市。一些人忙着回归日常,一些人悲伤逆流成河。
回身关上通向旧时光的门,该怎样说服自己:我们经历的一切终归值得。很多年以后,怎样追述曾经,我们的希望与失落,得到与失去,欢喜与哀痛。
我们要怎样跟2022年告别。当我们打包去往春天的行囊,应该塞满回忆还是装进憧憬?
我们要在行囊中放入敬畏。千百年来,人类从未摆脱过和病毒的纠葛。每一次疫情都让我们更清醒地理解人类的局限——应该诚实地承认,最终人类要做的不是如何禁止这种相遇,而是如何去把控这种相遇。和新冠病毒的相遇也是如此。
行囊中不能没有科学。因为人类选择倾听科学和心灵的声音。正是科学帮助人类从蒙昧走向理性。科学需要批判性
这不是人类最后一次面对病毒的攻击。科学锲而不舍地追问:人类是否准备好了面对下一场大流行——当然还会经历失去,但或许不会如此局促;仍然会和病毒赛跑,应该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为理想的疫苗和特效药。
我们会带着勇气同行。回到历史上的疫情现场,人类是否曾经心生绝望?或许是的,不过最终人类选择了勇气。这种勇气支撑人类从废墟中站立起来,追寻科学之光直至穿越幽暗的隧道。
疫情是人类精神的试金石。理性常常在疫情中面对考验,善与恶极限交锋。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表达爱与恨、坚持与反对。人类最可贵之处,就是在那些苦难岁月里,依然坚定地捍卫人类价值和人之为人的基本尊严。
三年,1000多个日与夜。我们心心念念的不是那些宏大叙事的高光时刻,而是一餐家长里短的团圆饭,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是踏踏实实地坐在课堂里听讲,心无挂碍地讨论项目,是一杯清茶守着自家小店看人来人往,手捧爆米花在影院里看一场电影。谁能想到,那些平常竟然也会变成奢望。
我们要在行囊中安放珍惜。那么多人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不过我们仍然记得所有美好的样子。真真切切,触手可及。疫情无法偷去悠长岁月的馈赠,虚假的言说也不会。
珍惜所有哪怕卑微的个人愿景。让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纵使渺小到尘埃里,亿万人孕育的希望,终将汇成洪流。珍惜扛住了生活的每一个人。正是每个人共同塑造着这个国家未来的模样。
我们收拾起那些在岁月中零落的碎片,不是为了尘封,而是为了铭记。
我们小心地珍藏心中挚爱和那些记录人类荣光的名字。他们像一道光照亮我们的心灵。记住他们的方式,就是要努力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有一句话这样说: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在时间的尺度里,每个人都是唯一。现在,我们——男子和女子,孩子、年轻人和老人,我们要相携走出疫情最后的阴霾,迎接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缕晨曦。当阳光穿透厚厚的云层照亮大地,摘下口罩,我们看到彼此的脸上有光。
再见,2022;你好,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