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卢道明
2022年最后一周,A股整体上以震荡反弹为主,沪指周收盘3089点,较前一周涨43点,涨幅1.42%。进入2023年的首个交易周,市场行情将如何演绎?今日是2023年A股的首个交易日,大盘能否迎来开门红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相关资料图)
盘点 上周A股三大股指低开高走
在经过前一周单边下挫之后,上周A股三大股指低开高走,周中尽管有所回撤,但全周仍旧以中阳报收,初现止跌企稳迹象。
上周,沪指周收盘3089点,较前一周涨43点,涨幅1.42%。深证成指与创业板指与沪指同步,深证成指涨1.53%,创业板综指涨1.83%,科创50反弹力度稍强,涨4.3%。至此,2022年上证综指跌15.13%,深证成指跌25.85%,创业板指跌29.37%。在20个主要股指中分列第10位、第15位和第17位。
放眼全球,在俄乌冲突持续、欧美央行普遍加息应对高通胀的背景下,全球主要股指去年同样表现不佳,跌多涨少。Wind数据显示,俄罗斯RTS指数跌近40%,在全球主要股指年度表现中垫底;巴西IBOVESPA指数以4.69%的涨幅位居首位。欧洲市场创下2018年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欧洲Stoxx600指数全年下挫12.8%,2018年该股指全年累跌13.2%。英国富时100指数去年年初至今微涨1.2%,更专注于英国本土公司的富时250指数去年累计下滑19.5%,创2008年以来的最大年度跌幅。法国CAC40指数和德国DAX指数同期跌幅分别为9.5%和12.5%。亚太主要市场中,印度SENSEX30和新加坡海峡指数涨幅均超4%,澳洲标普200指数跌超5%,日经225指数跌9.37%,台湾加权指数和韩国综合指数分别跌22.4%和24.89%。前年一路高歌的越南股市去年也褪去光环,越南VN30指数去年累计下跌33.85%。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第一轮疫情高峰冲击、经济高频数据运行不佳,市场情绪较为低迷,上周A股两市日均成交额为6328.27亿元,环比小幅缩量1.6%,年末资金面趋紧,仍维持前一周的地量水平。
北上资金继续净买入模式,上周尽管只有三个交易日,但北上资金仍旧录得净买入额29.01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沪股通净买入,而深股通净卖出,这一方面意味着后市行情主逻辑仍旧是疫后复苏,另一方面深股通净卖出力度明显减弱,也暗示成长赛道的调整已是尾声阶段。细分行业来看,北上资金年底调仓迹象较为明显,其中备受青睐的电力设备近一个月连续减持,净卖出约49亿元,四季度净卖出约128亿元。另外,公用事业、煤炭、石油石化年底减仓现象也较为明显。
利好 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延长
元旦假期,影响股市的消息不少,多空交织,总体上偏暖,如: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敲定;1月3日起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延长至次日凌晨3点;外汇交易中心调整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货币篮子权重;金融稳定法(草案)等13件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四季度例会等。
市场最大的利好消息是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该草案征求意见稿对我国在金融稳定方面存在的工作机制和责任不清晰、风险处置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定,有助于完善金融稳定工作机制,对于压实各方责任、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市场机制做好金融稳定工作意义重大。多家券商表示,该草案征求意见稿短期有望提振市场,对A股行业龙头价值股构成利好。
还有一个明显的利好是央行称1月3日起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时间延长至次日凌晨3点。消息公布后,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双大涨超600点。市场认为,交易时间延长有利于增强人民币外汇交易的活跃度,中长期利好人民币升值,对A股形成长期利好。
元旦假期市场关注的最大利空消息是美股小幅收跌,其中道琼斯指数跌0.22%,标普500指数跌0.25%,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跌0.11%。中概股整体走低,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1.03%,A50期指收跌0.63%。2022年,在美联储持续加息收紧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美股三大指数结束年线“三连涨”,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年度跌幅。
从历史上看,去年纳指跌幅居历史第四位,仅次于2008年、2000年和1974年;标普500指数跌幅则居历史年度跌幅榜第7位。由于纳指去年第四季度跌1%,由此也录得连续四个季度下跌,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在2000—2001年,单个自然年季线“四连跌”的情况在纳指历史上还未曾出现过。
此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非制造业PMI为41.6%。去年12月份,制造业PMI为47.0%,比11月下降1.0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制造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较11月有所回落。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3%、46.4%和44.7%,比11月下降0.8、1.7和0.9个百分点,均低于临界点。去年1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1.6%,比11月下降5.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非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下降。由于经济下滑明显,后市需进一步刺激经济、宽松货币等政策;预计今年一季度是政策发力集中期,随着货币宽松,利好股市走强。
分析 今年首个交易日能否迎开门红
上周沪指低开高走,那么在2023年首个交易周,市场行情将如何演绎?
创金合信基金南宁市场负责人曾博寒表示,上周市场明显回暖,从行业上看,军工、新能源、电力、银行均有所表现,地产链、消费有所回调,结构从经济复苏线索,又切换到经济弱相关的成长方向。政策强驱动的窗口期过后,反转因子开始占主导,超跌板块表现好于前期领涨板块。这种现象其实反映的是风险偏好的下降,预计市场将维持震荡和低位轮动。目前,政策强驱动阶段逐步进入尾声,基本面的驱动期尚未到来,风险偏好有所下降,但反弹热度仍在,资金更愿意往低位板块轮动。风险偏好的再度提升,需要从政策驱动期转向基本面驱动期。2023年首个交易周市场能否再度走强,仍有待观察,重点关注成交量能否持续放大。预计春节前市场仍会处于震荡当中,结构上继续维持轮动格局。
从近十年元旦后首个交易日的情况来看,这十年中有六年迎来了“开门红”行情。那么,2023年首个交易日能否迎来开门红?粤开证券表示,这种金融市场与日期相联系的非正常收益或非正常波动,往往被称为A股的“日历效应”,其中也包括假日效应通过对元旦后春节前市场行情“日历效应”的回溯。元旦后5个交易日及春节前5个交易日均有较为明显的“日历效应”,市场上涨概率及涨跌幅中位数均有较好表现,在这两个时间窗口三大股指中创业板表现占优,中小盘、成长和消费风格占优,建议适时关注相关机会。
粤开证券认为,近两周成交量已萎缩至地量水平,市场估值仍处于较低位置,进一步下探空间有限,继续呈现宽幅震荡走势的概率更大。根据海外防疫放松经验来看,基本面数据的修复并非一蹴而就,春节前或以板块轮动为主。当前A股处于基本面数据真空期,后市主要由具体政策刺激和业绩预期兑现驱动,配置方面建议关注年度业绩预告超预期投资机会,今年1月底,2022全年业绩预告将陆续披露完毕,建议结合估值匹配度布局业绩超预期品种;同时关注大消费与地产链,稳增长重要性不断提升,房地产板块经过连续三周的调整,后市具备一定的向上修复动能;受益于防疫政策持续优化,部分消费板块业绩修复弹性较大且估值较低,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展望 2023年A股将迎来“转折之年”
对于2023年,券商的观点相对乐观。兴业证券广西分公司投资顾问卢宏锋表示,2022年全球资本市场是比较惨淡的年份。俄乌冲突引发了能源危机,全球商品、供应链、产业链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叠加美联储快速加息与疫情影响,经济有较多困难。由于2022年的低基数效应,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与市场的情绪都有回升的可能性。随着稳增长政策不断发力与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今年经济增长将有望大幅提升,A股市场信心也会随着经济基本面的改善而恢复。2023年“疫后复苏”确认叠加“政府定向刺激”的可能超预期,市场有望迎来一波盈利与估值双升的指数牛市。本轮牛市最重要的驱动在于产业周期之下各行业集中度、利润分配重构以及国企改革加速下央企估值体系提升。
昨日,中信证券发布研报指出,2023年是A股的“转折之年”,1月全年战略配置期和战术入场期叠加,在全国疫情“达峰”后,将开启关键的做多窗口。首先,1月全国疫情流行期“达峰”可能早于预期,基本面预期迎来拐点后修复空间大,基于基本面和政策趋势判断,1月是A股2023年重要的战略配置期。其次,2022年年末收官的市场成交和估值都明显偏低,今年开年内外资入场共振有望打破存量博弈困局,机构定价权将明显增强,结合市场估值和交易行为分析,1月A股将迎来战术交易层面关键的入场时点。再次,战略配置期与战术入场期叠加,全国疫情“达峰”后观察适应期结束,全年关键做多窗口将在1月开启,A股全面修复行情将由政策预期驱动的第一阶段,切换至业绩预期驱动的第二阶段。最后,建议提高仓位,配置上由均衡配置转向更偏成长风格,聚焦“四大安全”领域,包括能源资源安全的储能、风光,科技安全的半导体、数字经济产业,国防安全的导弹、航发产业链,粮食安全的种业;同时关注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工业自动化。
开源策略表示,1月A股有望迎来的“春季躁动”“反攻”行情值得重视。2022四季度在疫情冲击之下国内经济再次进入“下行初期”,即经济快速回落+市场流动性明显收紧+风险偏好持续下降。在经济下行初期,市场投资逻辑均是:避险+寻找确定性机会,即围绕政策投资。静待疫情“达峰”后,国内经济将进入“下行末期”甚至走向“复苏初期”,届时,A股将有望迎来明显的反转行情。市场不再寻找政策避险,反而更加聚焦:拥有基本面支撑(制造业)、对流动性及风险偏好更具备弹性的成长风格,同时,也将挖掘与经济复苏共振的高β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