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击」春运首日,又见人潮涌

2023-01-07 20:23:09 来源:中证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回家过年”的热情在这个冬天被重新点燃。1月7日,2023年春运首日,亿万中国人再次集体踏上回乡之旅,人潮涌动、摩肩接踵的盛景重现。

久违的故乡,我要回来了!


【资料图】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证券报记者兵分十二路,从北上广深,到杭济长津,再到蓉镐徐沈,透过一张张满怀期待的脸庞,一起遥望故乡等你回家的那盏烛光。

(点击海报,看他们背后的春运故事)

杭 州

来自贵州六盘水的赵兴龙只有36岁,但已经和老婆在浙江舟山打工整整15年。他说,今年“太难了”,厂里不景气,一个月经常只排10天班。往年干到年根儿才回家,今年反而没活干了。可想到早点回家能多陪陪老人、孩子,赵兴龙还是很高兴。

虽然比往年少赚了七八万,但他能理解,“老板也不容易”。赵兴龙有两个孩子,大的9岁,小的上幼儿园。他问孩子想要什么礼物,结果孩子说,什么都不要,买点好吃的就行。

展望2023年,他希望厂子效益好起来,自己在老家盖个新房子,让老人和孩子过得好一点。

徐 州

33岁的刘建秋是在徐州开干货店的个体户,给近20家中小饭馆供应调味品、干香料。他说,受疫情影响,这三年生意越来越差,2022年甚至入不敷出,但生意不能丢,毕竟还要供房贷、养小孩。

令他欣慰的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从元旦开始,生意显著恢复,2022年单家饭店每次从他这里进货约400-500元,元旦后这几天,迅速提升到接近1000元。

这两天生意刚忙完,他想先回老家看看,过年前一周生意最好的时候再回来,然后一直干到年三十上午,“这几天感觉看到了希望,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上 海

55岁的王宗飞老家在江苏南通,2007年去新加坡做钢筋翻样工程师,一晃15年过去了。想起刚去新加坡的时候,英文不太好,但中国人肯吃苦、爱学习的性格让他很快就站稳了脚跟。人在新加坡,但王宗飞一直惦念祖国,还有祖国的家人。

王宗飞说,自己在新加坡非常节省,每个月都给家里打钱,希望家人能过得好一些。他本没想到能回国过年,“看到疫情防控措施优化的新闻后,真的说不出的开心!已经一年半没和家里人团聚了。”王宗飞说,随着生产生活有序恢复,“相信2023年一定雨过天晴!”

北 京

35岁的罗先生老家在长沙。2022年,对他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所从事的无人机培训行业没太受到疫情的影响,自己的收入也不错。

过去一年又是不幸的,“我爷爷因为新冠并发症去世了,有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留下很多遗憾。”这让他更加意识到了亲情的宝贵。他坦言,自己以前埋头工作,希望给家人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对家人的关心和与家人的联络却远远不够。过去,他一周只往家里打一两次电话,如今则是隔天就通通话,家里人都健健康康,才让他真正踏实。他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大家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长 沙

老家湖南郴州的刘江涛今年28岁,之前一直在部委工作。过年回家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莫过于用自己的工资给父母发红包。但2022年,他辞职创办了一家做标准化服务的公司,所有积蓄都投入到了公司里,一分钱都没剩下,但顺利完成了第一个项目,让他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他坦言,自己这次回家什么特产都没带,毕竟两年没回家了,对于家人来说,自己能回去就是带回家的最好“特产”。

2023年,他希望疫情的阴霾早日散去,公司发展能越来越好,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女朋友。

沈 阳

49岁的吴媛是一位单身母亲,与她相依为命的13岁女儿两年前查出了白血病,每三个月要做一次骨穿。这次来沈阳,她是想请大夫看一下女儿的骨穿报告。回鞍山后,她马上接女儿到沈阳住20多天的院,这个年注定又要在医院度过了。让她欣慰的是,公司没有因为她经常请假带女儿看病不要她,她非常感恩。

提到2023年有什么愿望,她说,自己的所有愿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希望疫情能早点过去,女儿的治疗能按部就班进行下去,“日子再难都要好好过下去,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

西 安

小冯是在西安某大学读人工智能专业的大一新生,昨天学校正式放假,他已经归心似箭。今年也是他第一次感受春运。“感觉很新奇,以前从来没有离家这么远,也没有一个人跨省出行过。”

回家前,小冯拿到了自己第一学期在学校勤工俭学的500元工资,他拿着人生中第一次赚的这笔钱给父母买了礼物,还专门去回民街、洒金桥买了羊肉泡馍、荞面饸饹、擀面皮等西安特色小吃。“让父母尝尝鲜,他们还没来过西安,希望以后有机会带他们一起来旅游。”

说到新的一年有什么愿望,他希望自己学业顺利,不挂科。

广 州

55岁的李建兴是山西大同人,2022年10月,第一次跟着老乡来广州打工。他说,自己一个月可以拿1万多块钱,很满意,就是广州天气太热了,自己还有点不适应。

李建兴有两个孩子,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谈到为什么还要出来打工,他说,要多少赚点钱,趁自己身体还行,帮孩子们分担下压力。

虽然离家时间不长,但他已经很想家了。“我买的是下午两点的车次,但上午早早就来车站,已经等不及要回家了。”他说,广州这边工作环境不错,比在老家赚得多,等春节过完,自己打算继续回广州打工。

深 圳

老家湖北的陈女士来深圳两年了,帮着儿子儿媳一起照看乖巧的小孙女。她说,儿子、儿媳平日工作非常忙,她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帮忙分担一些他俩的压力。去年受疫情的影响,她没有回去过年,今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自己能带着孙女回湖北老家过一个团圆年,这也是小孙女第一次回湖北老家。

被问及这次都带了什么回老家,她说,行囊里装的都是小孙女平日里的换洗衣物以及各种爱吃的零食。

谈到2023年有什么愿望,她说希望疫情能早点结束,大家都能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年轻人的压力能小点。

济 南

老家在济宁的张传学,今年已经65岁了,但他还是坚持在工地上打零工。上半年他攒下两万元,下半年8月出来,到现在又攒下六七千元,花了五千多元买了保险后,还剩一千多元回家过年。

他说,一个人在外不想家,平时只想着多挣钱,实在想家了就打个电话。“也不指望挣多少钱了,少给孩子添乱就挺好。”他在老家还有三四亩地,平时种花生,过年回家想再种点菜,过了正月,再出来打工。“疫情三年,现在放开了,以后就好了。我还是有信心的,希望建筑行业能好起来,这样我也能有活干。”

成 都

50岁的梅明波2022年底才来到成都打工,干了50多天,挣了一万多元。他说,出门在外,最想念的还是老婆。今早天刚蒙蒙亮,他就从工地出发来火车站候车了。一想到今天回去能吃到老家的柑子、腊肉、腊肠,就充满期待。

回想2022年,他说自己过得挺好的,一日三餐,每顿都能吃饱,他已经很满足了。而且,老板人很好,按时发工资,这令他很开心。眼下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一切都在恢复正常,他说,希望工作更好找一些,自己还能有活干,什么活都能干。

天 津

42岁的曲淑玲老家在齐齐哈尔,以前自己做点小生意,疫情后生意不好做,今年就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天津这家做核酸拭子的公司上班,收入还可以。但工作也很累,计件工资,从早上八点半干到晚上八点半。

她说,自己家里人都在齐齐哈尔老家,老公生病了,17岁的儿子上高二,所以她每隔三个月回一趟老家。

谈起第一次外出打工的感受,她说,打工也挺不错的,不用操心太多,天津的工资不错。所以,她打算明年还来天津打工,但现在取消强制核酸了,希望自己能有个更稳定的工作。

策划:张朝晖 任明杰

文案:任明杰

设计:黄炫

记者:齐金钊 杨烨 杨洁 金一丹

段芳媛 何昱璞 康曦 宋维东

张鹏飞 孟培嘉 李信霏

技术支持:郑雅烁

编辑:张楠 郑雅烁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