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疫苗从实验室到真正可以接种,需要多久?疫苗对我们的保护作用在哪里?什么是广谱抗体?
一款疫苗从实验室到真正可以接种,需要多久?疫苗对我们的保护作用在哪里?什么是广谱抗体?未来疫苗研发方向是什么?
《科技予录》第一季系列微博连麦:“生命科学—免疫、抗体和创新药”第二期,第一财经主持人江予菲连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第二届“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提名获奖者王鹏飞,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一起探讨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及疫苗的相关话题。
(资料图)
►为什么感染新冠后,打了疫苗的人和没有打疫苗的人感染症状相似?疫苗的保护作用到底在哪里?
王鹏飞:我们后期大多数的疫苗主要还是根据最早的原始病毒去设计的,它对于预防原型病毒的感染肯定是有效果的。
但是现在病毒产生了变异,所以之前针对原型病毒的疫苗对于现在的变异毒株效果就会差一点。此外,通过注射疫苗建立起的免疫力也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比如打了新冠疫苗后,我们体内会形成中和性抗体,一般6个月左右,我们的抗体水平就会降低。
但是通过打疫苗,机体还会形成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会更加长效一点,因为细胞可以在体内形成记忆,存活的时间也更长,会减轻感染病毒后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所以疫苗对于预防重症和防治死亡方面还是有效果的。
►病毒变异是不是意味着未来我们要不断升级疫苗?过一段时间就要接种新的疫苗?
王鹏飞:疫苗产生的抗体在我们体内会有一个衰竭的过程。此外,新冠病毒的特性就是会一直突变、变异。
所以我们确实可能需要定期去打加强针,而且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疫苗进行序贯免疫接种,这样就会产生更好的免疫效果。另外,我们也需要根据变异毒株去设计新的疫苗、更新迭代疫苗。
►一款疫苗从实验室到真正可以接种,需要多久?
王鹏飞:正常情况下,开发疫苗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做临床前实验、临床试验等,正常需要好几年、甚至10年的时间。但是针对新冠病毒,形势所迫需要设置一些快速通道去快速审批,相对来说会更快一些,但也至少需要一年或更多的时间。
►疫苗从实验室到真正广泛使用,这个过程如何加速?
米磊:如果想让实验室的研发技术加速进入广泛使用,一定要结合现有疫苗厂家的工程化研发能力,以及他们现成的工艺装备和生产线,才能把它生产成真正可供大众使用的疫苗。疫苗的技术真正要使用、产业化还是要和疫苗厂家来合作。
►什么是广谱抗体?未来疫苗研发方向是什么?
王鹏飞:我们的团队正在开发新一代的广谱中和抗体。一方面我们从特殊疫苗接种者体内去分离全人源的抗体;另外一方面,我们通过特异的免疫源,比如羊驼的体内,去寻找纳米抗体。
我们已经发现了有些抗体是特异性的,比如针对新冠病毒非常高效;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些抗体,不仅针对新冠病毒,对于多种冠状病毒都有广谱的抑制效果,比如还可以去中和非典病毒、MERS病毒等。
目前比较重要的问题,如何去研发一种疫苗,既能对抗当下现有的流行毒株,又能对抗未来可能出现的毒株。广谱疫苗的未来策略,一个就是我们可以做成多价疫苗;二是通过多种冠状病毒序列,做一些分析预测、设计等;还有一个是考虑疫苗的持久性,诱导更加持久的细胞免疫。
►交叉学科怎么来帮助抗疫?
米磊:目前科技在抗疫方面有多种手段。包括血管成像仪、无接触式的电梯按钮等等,都是通过一些光学等技术方法,帮助我们通过物理科技的手段去帮助抗疫。
针对交叉学科怎么来帮助药物研发,其实现在有很多新技术。比如药物研发中的分子筛选,由于需要的算力特别大,现在人类研发一款药物非常贵、时间非常长,所以现在各国都在把量子计算技术引入到药物分子结构模型的计算,这样可以大幅加速药物研发在前期的时间周期。
此外,一些光学影像设备也可以应用到医药的治疗过程中。包括纳米技术、微型机器人技术、血管内的激光治疗技术,都可以和药品结合,投入疾病的治疗。
►毒株演化的速度是很快的,未来传染病防治的方向?
王鹏飞: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传染病防治,可能需要做好两个方面:
一是提前准备,需要对一些可能导致在人际间传播,可能目前只是在动物间传播的病毒,提早研究、提早防范、战略储备疫苗和治疗药物等,等疫情爆发的时候,就可以及时应对。
二是新发传染疫情防控需要全世界的协作,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努力,有效沟通并且资源共享,我们需要国际合作来实施全球化的防疫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