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语文差错”是一堂语文纠错公开课

2023-01-13 13:52:23 来源:媒体滚动

打印 放大 缩小


(资料图片)

转自:中工网

原标题:“十大语文差错”是一堂语文纠错公开课

1月1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包括将“连花清瘟”误写为“莲花清瘟”、数量减少误用“倍”涉及疫情防控,“天然气”误为“天燃气”涉及俄乌冲突,“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涉及卡塔尔世界杯,“女王”误为“女皇”涉及伊丽莎白二世去世,“终止”误为“中止”涉及联合国决议要求美国终止对古巴的封锁,“霰弹枪”误为“散弹枪”涉及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等。(1月12日《北京青年报》)

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语言文字,对于人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具有重要意义。创办于1995年的《咬文嚼字》杂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美誉,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自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公布“十大语文差错”,至今已连续发布了17次。每一次公布“十大语文差错”,都是一堂语文纠错公开课。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其实是一份别样的年度重大社会热点档案。比如,在疫情中很火的“连花清瘟”胶囊,人们谈论它、购买它,却有一些人想当然地把它写成了“莲花清瘟”,还浑然不觉自己写错了。再比如,卡塔尔世界杯决赛,梅西不负众望,率阿根廷队捧起大力神杯,有人将“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意思完全反了。将“十大语文差错”与重大社会热点相结合,无疑更有助于公众重视和纠正语文差错。

值得点赞的是,《咬文嚼字》除了指出“差错”,还像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对“差错”进行细致解读,令读者受益匪浅。比如,2022年,“踔厉奋发”频频出现于文件报告、新闻媒体、宣传横幅中。“踔厉奋发”的“踔”常被误读为zhuō,正确的读法是chuō。《咬文嚼字》不仅指出了“踔”是个多音多义字,还诠释了两种读法背后的本义及引申之义,彰显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让读者学到了知识、汲取了力量,也长了记性。

中国语言文字之美,美在字词,美在音韵,美在典故。在网络时代,公共媒体中任何一个小小的错字、别字,都可能在舆论大潮中对公众造成误解、误导。《咬文嚼字》坚持不懈“咬住差错不放松”,初心就是捍卫语言文字纯洁性,避免谬传引发社会歧义。作为新闻媒体,在虚心接受“十大语文差错”的同时,能否也针对自身容易出现的差错认真进行“咬文嚼字”,给政府部门、其他公共媒体带个好头?如此,方可大大减少语文差错。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在社会生活的交往中,也不能轻视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有人曾担忧地说,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早晚也会为人父母,很难想象一个满篇错别字的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孩子的语文学习。哪怕为了做合格家长,咬文嚼字也十分必要。去年10月,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斯人”与“是人”的争论,亦从侧面折射出碎片化、浅阅读时代“捍卫语言文字纯洁性”的弥足珍贵。咬文嚼字的人多了,规范使用语文才能形成气候。

当然,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保持语言文字纯洁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文化教育工程。我们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也意味着,规范使用文字需要从学校课堂教育把好关,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纠错课。总之,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保持语言文字纯洁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全力以赴,这不仅要有一种严谨的态度、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更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付彪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