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故事说[gf]246a[/gf]丨春耕时节拍春牛

2023-02-14 15:54:49 来源:中卫发布

打印 放大 缩小

转自:中卫发布

守护黄河根脉·传承黄河文化

讲述人:关 珩


(资料图片)

春耕时节拍春牛

春耕时节拍春牛·由来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这是中国千年古训。吃饭穿衣,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古代皇帝对农业生产历来都非常重视,为了解农时,熟悉节令,鼓励农人好好种田,他们给自己专门划出一块身体力行的耕地,以做示范,“躬耕劝农”。

春耕时节拍春牛·历史

远在周朝,这块身体力行之地叫耤(ji)田,训育百姓勤于耕作,教育后辈儿孙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不能贪图安逸。天子扶犁亲耕的礼仪,在古代被称为“耤田礼”或“耤耕礼”,汉代史书就有记载:明代朱元璋当皇帝第二年,于南京建先农坛,并行耤耕礼,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沿袭其父的做法,将皇帝亲耕的地点改在北京先农坛。

春耕时节拍春牛·典籍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社会重农、祭农活动发展的顶峰时期,清雍正四年(1726年),曾颁旨全国省、府、州、县、厅,设先农坛行“耤耕礼”,并形成了制度。整个仪式隆重有序,皇帝必亲自参加并作出示范,耤耕前两日,皇帝开始斋戒,不吃肉不喝酒,表示自己虔诚之心,谷物种子也是在仪仗乐队护卫下,送至先农坛,皇帝要净面洗手,更换龙袍亲耕,耕地时皇帝右手执耒,左手执鞭,耆老二人牵着耕牛,三推四返,之后各官员按品级等次五推五返、九推九返之后,由礼部尚书奏报“耤耕礼成”,皇帝方可离开先农坛。

春耕时节拍春牛·县志记载

中卫的耤耕礼始于清代还是明代,一时难以说清。明代无记载,《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却很清楚。在中卫县城外,建有用于各种祭祀的祭坛,其中,“先农坛,在城东南。雍正五年奉文建,内耕田4亩5分,每岁春耕耤日致祭”。这说明,这个先农坛不仅有庙房,还有庙产(田地),也就是有活动经费,这就使祭农活动有收入保障而常态化了。

春耕时节拍春牛·打春牛

古云:“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中卫旧俗对“立春”这一节气十分重视,当日要举行盛大“迎春”活动。

相传中卫常家湖的常姓农民是明代军屯实边的军民,把明代开国功臣常遇春,作为自己的祖先。历代官府特许常家湖农民每年拍泥塑泥牛一头,于立春前抬到县城东门外的先农坛祭祀,并以此免交一年的粮差。官府、地方土绅、农民代表,敲锣打鼓,出东门外“迎春”,并有一人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袍,足蹬朝靴,带领众人执祭,“春官”一手执鞭,一手扶着犁杖,由年长农人牵着耕牛犁地三圈,表示春耕开始,之后,人们将春牛用棍棒打烂,谓之“打春”。被打碎的泥块,被农人抢着拿回家去,据说,春牛的泥糊在槽圈上可保槽头兴旺,六畜平安。

春耕时节拍春牛·“春牛精神”

常家湖在今柔远镇雍湖村,过去这一带都是盐碱泛滥的不毛之地,当地的农民——常遇春的后裔们,正是靠着“春牛”的坚毅性格,一代代辛勤开发,坚持下去,将湖泊盐碱地变成年种年收的佳壤良田,这是整个中卫地区长期以来成为农业发达地区的缩影,而“拍春牛”的习俗,则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

感谢《中卫往事》提供的文字史料!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