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惠民保应纳入更多医疗管理服务

2023-02-16 14:32:59 来源:媒体滚动

打印 放大 缩小


(相关资料图)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朱艳霞

惠民保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业内关注的焦点。把已病群体不再排除在商业保险之外,是惠民保的突破。但惠民保获赔率较低,使得未出险的投保人逐渐脱落,长此以往,参保对象主要集中在高龄、有既往症的人群,将极大地提高保险公司赔付的风险。

如何保障惠民保做到应赔尽赔的同时防止出现重大亏损?医疗管理或将成为破局的重要支点,包括对患者的疾病管理和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通过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疾病管理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和进展概率,进而保障惠民保资金池能够持续发挥作用。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梳理发现,多地惠民保为参保人提供医疗管理相关服务,针对不同投保人群的健康状况提供相应服务。《2022年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民保)知识图谱》也显示,惠民保中明确公布健康管理公司的产品约为40%;明确公布合作药企的产品约为54%。

近期,2023年度惠民保项目在各地落地生效。其中,“龙江惠民保”为慢病患者提供从健康知识科普、饮食运动计划、用药提醒等全方位、全流程、线上模式的健康医疗服务;“汕头惠民保”通过在线文字答疑、图片答疑等为客户提供日常健康咨询,包含慢病管理、分诊咨询、术后康复知识咨询、疾病饮食调节、OTC常用药品用药指导等;“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作为“北京普惠健康保”的数据集合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和风险防控。

不过,目前这些医疗管理服务的使用率普遍较低。某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对市场上的惠民保用户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惠民保配备了增值服务,虽然增值服务的使用率普遍不到1%,但使用过服务的用户整体满意度更高。

同时,很多服务更多还是从健康人群的营销卖点、二次开发的角度来考量,仍不是将医疗管理服务的价值融入大病风险管理中,并没有真正作为惠民保产品的一部分。

因此,有针对性地为大众设计一些高频且真正有价值的医疗管理服务是当务之急。在惠民保设计上,一方面,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精准画像、用户调研等,提供更具专业性的、多样化的、直击痛点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让参保人切实感受到服务的便利性,注重在医疗场景中产生链接,及时、高效解答参保人在医疗管理、投保、理赔等全流程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从运营方面,要进一步打通医、药、险多方合作壁垒,在产品升级的基础上与医药产业、医疗服务体系、医保体系等实现更深度更紧密的结合,让医疗可及。此外,还应通过科技赋能惠民保运营的全流程,在医疗精算、智能风险控制、疾病预防等方面建立模型,有针对性地为惠民保项目提供解决方案,做好更有感知的服务,提升客户黏性。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