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无战事:ofo小黄车落幕,“黄蓝青”烧钱换了新方向

2023-02-25 16:24:43 来源:媒体滚动

打印 放大 缩小

(闫晓寒 摄影)


【资料图】

华夏时报

2014年,一位当时只有23岁名叫戴威的年轻人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ofo。这种能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又方便的出行方式迅速受到欢迎并席卷全国,9年后的今天,市场上早已没有ofo的位置。

2月21日有媒体报道称,ofo小黄车客户端已无法接收到短信验证码,用户无法登录。这并不是让人意外的消息,短短几年间,在资本的推动下,太多共享单车企业和创业者遍尝风光与落寞。共享单车行业也从早期的野蛮生长,发展到目前更加理性的阶段。大浪淘沙,留存的几大企业也不再大规模盲目投放,而是转向注重运营效率。进入下半场的玩家,竞争焦点也不单单集中在共享单车这一个品类上。

市场增长放缓

北京是观察全国共享单车市场的一个窗口。按照北京2021年的共享单车投放量计算,美团第一,哈啰第二,青桔第三。具体来看,北京市交通委的相关公告显示,2021年北京中心城区共享单车投放总量控制在80万辆以内,其中美团单车40万辆,哈啰单车21万辆,青桔单车19万辆。

《华夏时报》从行业人士方面了解到,2022年上半年,上述三家企业在北京的投放量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在全国共享单车市场,美团和哈啰份额也相差不大。

哈啰方面在2月22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哈啰单车在北京除了朝阳、东西城等城六区的21万辆,还包括怀柔、密云等各个郊县的不到10万辆。他认为,接下来北京会基于动态考核,调整共享单车的份额,但变化可能不会太大。

上述哈啰方面人士对记者说,除去疫情管控等特殊因素影响日单量大幅下降,其实共享单车行业总体的平均日单量多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共享单车的平均日单量不同季节差异较大,哈啰单车在全国市场一般在1500万左右,整个行业平均日单量大约有4000多万。不过,美团及青桔并未向记者证实上述投放总量及平均日单量。

共享单车行业在2014年诞生于北大校园,行业最开始是ofo和摩拜两大创业公司相争。他们曾是资本最看好的两个玩家,在竞争达到顶峰的2017年,ofo接连融资三轮,摩拜融资五轮。

但后来的故事是,2018年,ofo资金链出现危机,摩拜被美团收购,两家企业激烈战况就此结束。同年,滴滴的青桔单车正式上线运营。哈啰则在阿里的多次加持下,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突围,站在市场顶端。

到现在,共享单车市场已经由哈啰、美团和青桔三方割据,他们身后分别站着阿里巴巴、美团、滴滴三大互联网巨头。

从整个市场来看,共享单车行业增速已经不再如几年前迅猛。有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共享单车市场规模同比增速不断下滑,到2021年,市场增速不到30%,而2018年市场增速接近50%。

在共享单车投放总量趋于平稳以及重资产带来高成本的背景下,共享单车区别于上一轮的粗放烧钱扩张,新的竞争点是运营效率的比拼。

哈啰方面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2021年整个共享单车市场规模就基本见顶,经过多年发展,哈啰对单车投放量不会再有太大变化,同时考虑到投入产出比,总体而言也不会再大规模进入贡献订单不多的新城市。因此,2023年哈啰出行更多精力是把已有的城市做得更好,挖掘提升共享单车服务的空间。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当前的共享单车市场更准确地形容应该是“已经进入一个较为平缓的发展阶段”。艾媒咨询CEO张毅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认为,从行业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市场格局相对稳定,行业竞争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存量用户的争夺,基本不会再出现过去品牌之间恶性竞争的情况。对于未来共享单车的增长空间,他认为,除了对城市核心区服务的细化,在城市的非核心区或城郊区仍有对共享出行的需求,共享出行企业可以推出创新产品,比如共享电单车,来扩大市场、获取更多用户。

寻找新战场

各企业也都看到了共享单车有限的增量空间,并试图在出行领域寻求新的增长曲线。

共享单车战争的下半场,也变得更加多元:不止局限于共享单车领域,还扩展到更广泛的电单车,以及供应链上游的换电等业务。

使用高频且客单价高、更能看到盈利希望的共享电单车已经成为各家公司争先布局的赛道。美团、哈啰、青桔三家中,哈啰在2017年最早入局。但当时大多数一二线城市对共享电单车持明确禁止或不鼓励发展的态度,刚开始共享电单车并未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

直到2019年,电动自行车新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施行,才给了共享电单车在非一线城市新的发展契机。艾媒咨询2022年数据显示,共享电单车用户城市分布中,二线及以下城市(或乡镇地区)占比达到54.8%。

2020年,美团、滴滴也开始加速在共享电单车领域的布局。当年3月,美团开始发力投入电单车,并发起“百日战役”,要在100天内投放200万辆电单车;滴滴也开始高速扩张共享电单车业务。

共享电单车战火由此点燃,巨头的猛烈进攻很快收获明显效果。美团在2020年8月宣布,其电单车日单量已经突破200万,与当年6月公布的100万日单量相比,翻了一番。根据艾媒数据,截至2020年年末,哈啰、美团、滴滴三家企业合计占据共享电单车市场投放总量的90%以上。

在这之外,共享出行头部玩家还在不断开拓新的业务。2019年6月,哈啰联合宁德时代、蚂蚁集团共同出资布局两轮出行换电领域,向用户提供两轮电动车换电服务。2020年,哈啰正式开始做电动车,并在次年推出面向C端的哈啰电动车。此外,哈啰布局的业务还包括顺风车、网约车、哈啰租车等。

共享出行领域也是另外两家巨头不会放弃的战场。对滴滴来说,共享两轮车是其在网约车之外的业态补充,这项业务有望能成为滴滴下一个增长点;对美团而言,共享两轮车是其布局本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毅认为,滴滴和美团入局共享单车的逻辑在于,共享单车对他们来说能起到弥补或完善各自产品的作用,更像是主业以外,提供增值服务的补充方式。但哈啰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在电单车等出行领域拓展机会会更高。

哈啰方面告诉记者,电动车现在是哈啰比较重视的一个方向,也是公司比较看好的一个新业务。目前电动车还是扩规模的阶段,产品主打的是智能,还是走互联网企业的路线,“共享单车已经逐渐四平八稳,所以公司很多重点在往新的业务发力。”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认为,相比于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的发展面临的合规问题会更多一点,包括头盔、牌照、监管等问题,共享电动车当前的发展阶段不及共享单车。不过,他认为,共享电动车未来烧钱铺路的可能性不大,接下来,更多会是一个平缓发展、逐渐进入,根据市场特点进行布局的发展路线。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