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3月29日讯(记者 余诗琪)进入2023年以来,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投资,还在持续升温。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2月,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长达到23.8%,在所有行业中位列第三,处于近6年来历史最高位。真金白银投入的背后,是“政策+技术+市场”在驱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2022年渗透率突破25%,超过全球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全球第一。
(资料图片)
作为制造业中产值庞大、产业链最长、相关产业最多的一项,汽车产业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使其成为衡量区域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少省份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视作未来布局的关键一环。
近一段时间,中部省份的动作尤其大。仅上周一周,安徽、湖北、河南就先后出手。3月20日,由安徽省私募基金业协会会员单位——合肥瑞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的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基金产品备案,总规模40.4亿元。
3月24日,武汉经开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起设立、总规模达500亿的车谷产业发展基金正式揭牌,基金将重点投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打造中国车谷万亿级产业创新大走廊启动新引擎。
同一天,河南省中豫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河南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海马汽车联合投资盒马智行,投资额达10亿元。
设基金、抢项目,中部省份开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上下功夫。在整个产业链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新趋势和挑战的背景下,鄂皖豫三省如何通过产业投资跨过转型期,挖掘出市场的新动能?
鄂皖豫,谁是中部新能源产业投资重地?
鄂皖豫三个中部大省,在汽车领域都有各自优势。
传统燃油车时代,湖北是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不可忽视的一极,2021年湖北汽车产量209.9万辆,仅次于广东、上海和吉林,位列第四。且湖北也是全国汽车产业链条最完整、集群最突出的省份之一,集聚25家头部整车厂、1400多家零部件企业、1578家汽车产业规模以上企业。
河南作为中部人口大省,一直以来都是汽车消费核心市场之一。今年2月的汽车终端零售销量全国城市排行榜,郑州以32472辆销量排名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成都和北京。
相比之下,过去安徽在产业链、消费市场并没有突出优势,但却通过“抢跑”新能源赛道一举突围,成为全国汽车版图上的“黑马”。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数据,2019年,安徽汽车产量还排在全国第14位。2020年,其一举超越山东、辽宁、江苏等省份跻身全国前8。与此同时,以奇瑞集团、江淮汽车、合肥长安、蔚来汽车等为代表的一批整车生产企业,在安徽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为了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代表。
目前,在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数量和规模上,也是安徽胜了一筹。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安徽省内以“汽车交通”为主投方向的基金共有108支,资金规模达到1263.94亿元;湖北省是73支基金,资金规模729.31亿元;河南是29支基金,资金规模117.53亿元。
安徽、湖北、河南恰似站在三级台阶上,每一级之间有着约500亿的差距。但从基金发展的节奏来看,湖北正在在跟上安徽的步伐。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2021年是湖北、安徽布局新能源产业的大年,新成立的基金数量差不多是前两年之和。湖北成立了11支,安徽成立了23支,资金规模分别为123.80亿元、167.13亿元。
从项目端观察,湖北和安徽现在也几乎处于同一梯队。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穿透显示,湖北73支产业基金投资项目达到497个,其中拟上市项目65个、已上市项目47家;安徽108支产业基金投资项目553个,其中拟上市项目85个、已上市67个。
相比之下,河南无论是基金数量还是项目数量都落后一截。财联社创投通—执中数据显示,近五年,河南相关的产业基金都只保持个位数增长。29支产业基金投资项目共124个,其中拟上市12个、已上市4个,与湖北、安徽暂时差了一个量级。
投资活跃的湖北、安徽也更容易网罗到明星项目,在它们的被投项目中,百亿市值以上的企业分别有23家、24家。不过细究下来,二者的投资方向还是有所不同。湖北主要以汽车制造和汽车配件为主,安徽则是既覆盖了整车制造,还将触角伸向汽车芯片、高精度地图、智能出行等新兴产业方向。
产业投资“下半场”怎么做?
中部省份在新能源产业上的崛起正在重塑整个产业格局。一位关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人就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现在安徽已经是投新能源避不开的一个区域,今年准备往中部多跑跑。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上。今年年初,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施行近13年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正式终止;二是开年就掀起了堪称惨烈的价格战。行业的普遍观点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下半场”。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刚站稳脚跟的中部省份如何发力,穿越产业转型期?
“集群化、智能化”是三省共同的策略方向。日前发布的《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到,要构建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为全省汽车产业核心发展区,打造“合肥—芜湖”双核联动的一体化创新产业链。同时,发挥马鞍山、安庆、滁州、阜阳、淮南、宣城、六安等地商用车、汽车零部件及氢能发展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到2025年,安徽省内企业汽车生产规模超过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40%,目标是成为全球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集聚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超万亿元。
河南省则是明确以郑州为中心发展整车产业,到2025年,河南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50万辆,建成3000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在湖北,刚刚揭牌的500亿车谷产业发展基金将采取“母基金+重大项目直投+专项基金”等方式,目标是撬动1500亿元社会资本,汇集形成总规模2000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
在投资领域上,车谷产业发展基金将围绕车谷产业规划布局,投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建造、北斗等重点产业。目前已经通过投资引入路特斯汽车、亿咖通科技、岚图汽车、星纪魅族、芯擎科技、中创新航武汉基地等多个产业项目落户。
智能化的重要性被着重提及。在同一天发布的《勇担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使命 奋力打造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到,在“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自主技术攻关”、“加快新兴产业前瞻技术布局”等5个方面列出20项具体任务,聚焦车路网图、车规级芯片、车载软件、车用新能源四个领域,助力汽车产业创新升级,建设国家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中部崛起的造车新势力会给整个产业生态带来怎样的影响,《科创板日报》记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