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我们走近伟大心灵最短的距离。”
“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
(资料图片)
“书中有更好的自己。”
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书中的世界包罗万象,阅读的场景也日渐丰富:在穿梭于山川的火车上、在乡村小超市的一角、在田野旁的童话书屋、在城市中不打烊的24小时书吧……这些地方,让人们与书的距离近些,再近一些。
在想读书的时候,身边就有一本好书,这或许是最美好的所在吧。今天世界读书日,来看这些读书之所,让全民阅读有了越来越多的模样。↓↓
这是“移动”书屋
5609/5610次列车,是往返于重庆与秀山县之间的公益性“慢火车”。
今年,火车上多出了一个“学习车厢”。
它拆除了部分座椅,在紧挨车窗位置安装了课桌椅,还开辟了“图书角”,供有需求的旅客使用。
小朋友读绘本,学生复习功课,市民翻阅书籍……在车厢里,旅客们低头是知识的海洋,抬头是充满诗意的远方。
这是“山味”书屋
在湖南大山深处的坪坦乡中心小学,有个“闪闪发光”的书屋。
2019年,一直思索如何丰富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校长侯志敏,遇上了想为学生们建一间书屋的设计师蔡凌,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此后历时两年多,在孩子期待的目光中,“坪坦书屋”开启,还收到了来自全国多地的捐赠图书。
在这栋融入了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独特书屋,孩子们春天能看见成排的秧苗,秋天可以欣赏金黄的“稻浪”。
设计师蔡凌说,“希望它能照亮孩子们的心灵,知道这里是他们的家园,外面是美好世界。”
河南信阳,乡村教师高宏远买下了三间土房子,用近三年时间,将其慢慢改造成了书屋。
由于书屋附近就是山,高宏远就化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其命名为“山味书屋”。
他还把小院前面的荒坡改造成了花园,别有一番景致。
“山味书屋”的数千本图书,大部分由老师和陌生人捐赠。放学后和节假日,孩子们都会跑来看书,还自发选出了“轮值小馆长”,帮忙打扫卫生。
高宏远说,“想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爱读书的种子。”
这是“微光”书屋
2008年,河南安阳一个乡村超市的小角落里,诞生了“微光书苑”。
店主李翠利清空了超市营收最高的白酒货架,摆上了自家的藏书,还走街串巷收购旧书,供村民免费借阅。
“柴米油盐”搭配“琴棋书画”,在李翠利的“推销”下,村民们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书苑。
为了让更多乡亲受益,她把这种零门槛借阅模式推广出去,走进超市、旅店、诊所、幼儿园,发展微光合作店,最多的时候有近50个合作伙伴,受众达30多万人次。
“微光书苑”也与当地农家书屋融合,书源有了保障。她说,“微光易灭,微光也能照亮更大的世界。”
广东东莞,有一间24小时不打烊的公益书吧。
这里无人看管,也无任何限制,书籍自由借阅、归还。读者可以随时推门进入,在这找到属于自己的城市一隅。
几年来,书吧的书籍不减反增,甚至有人专门把一些饰品摆件留下,装点空间。
店主蔡如明说,希望这一片区域,能为来来往往的灵魂提供一个暂时休憩的地方。
这是“治愈”书屋
在上海南昌路上,有一家经营面积仅37平方米的书店——“新华书店·逆光226”。
这是一家残疾人友好书店,店内精选了300多个不同品种的盲文书、气味图书、可触摸图书等,用听、闻、摸的体验方式,引导视障人士换一种方式“看”世界。
名誉店长韩颖同样也是一位视障人士。她希望这方小小的书店,能够给更多需要的人带去勇气和力量。
“每个人都有逆光时刻,都会有逆境,但是没关系,可以重新振作起来向光而行。”
这是“温暖”书屋
杭州图书馆,是不少网友心目中“最温暖”的图书馆。
多年来,它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其中不乏有拾荒者。这个图书馆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借阅之前洗手。
有时候,有人会带着行李入馆,在这里休息。但只要不发出鼾声、不打扰他人,管理员并不会过多干预。“大多数人真的不是故意赖着不走,只是累了一天了,看了一会儿书,实在有点儿困,想小憩一下。”
令人惊喜的是,这样的“纵容”没有换来变本加厉的“占座休息”。在图书馆,大家慢慢懂得安静、遵守秩序,一些趁工作间隙来这里睡觉的工人,也开始拿起书本……
愿你与书为伴
这些书屋,仅仅只是广阔阅读天地的一角。在多方推动下,与文字为伴,场景正变得越来越多样。
如今,我国建起近60万农家书屋;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书店兴起;北京、上海、珠海、无锡等多地加大对实体书店的扶持、补贴力度;图书交换活动,让一本本被读完的书,“漂流”到另一个读者手中,被赋予新的使命……
在阅读场景日渐丰富的当下,你是否也有一间“心灵书屋”?或是一个小书桌,或是街角的书店,也可以是想拿起书的任何地方。
愿你常常走进这间书屋,静下心来阅读,在翻动书页间找到方向,对未来不再迷茫;愿你被文字持续滋养,收获温暖与力量,不断拓宽思想的边界。
来源: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编辑:都一鸣责编:朱旺校审:徐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