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相关资料图)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越来越多金融机构正积极引入人机交互信贷科技,进一步解决小微数字信贷的新挑战。
“事实上,小微数字信贷一直存在着不可能三角现象,即覆盖率、服务深度与便利性难以兼容。”一位金融机构IT部主管向记者透露。目前,众多银行机构只能借助数字信贷解决小微信贷覆盖率不足与便捷性不高问题,却难以解决服务深度问题——即满足小微企业日益增长的信贷额度需求。
这背后,是以往数字信贷主要侧重解决小微信贷的“有没有”与“快不快”,未能有效解决小微信贷的“够不够”。
记者获悉,这驱动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引入人机交互信贷科技,尝试解决上述“不可能三角”现象。
具体而言,小微企业通过人机交互信贷科技系统,向金融机构主动提交大量非标准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信息(包括合同、发票、货运单、库存照片、店铺门头照片等),进一步证明自身的资产状况与运营能力,从而向金融机构申请并获取更高的信贷额度。
“这意味着在人机交互信贷科技环境下,小微数字信贷的运作模式正从他证转变成自证。”上述金融机构IT部主管向记者指出。目前,欧美与中国金融机构都在积极尝试这种全新的数字信贷方式,但两者的业务侧重点有所差别,比如欧美金融科技机构主要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引导大型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更多增信措施,以便后者向其他信贷机构获取更高信贷额度;国内网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则侧重将大量非结构化、非标准化的小微企业数据信息转化成可识别验证的新型信用资产,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运营状况与画像特征,自主提高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授信额度。
网商银行首席风险官孙晓冬向记者表示,以往小微数字信贷之所以没能解决服务深度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小微商家的画像刻画得不够完整。比如众多金融机构可以识别小微企业的征信、工商、税务、移动支付流水、网络经营行为等标准化结构化数据,但其他个性化数据信息尚未被数字化与被识别,人机交互信贷科技就恰恰解决了这些个性化数据信息的转化问题,助力小微商家的画像更加完整,令金融机构更加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他表示,经历过去半年的试运行,逾200万小微商户通过网商银行基于人机交互信贷科技的百灵系统,成功提高了信贷额度。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人机交互信贷科技要实现更大范畴的应用普及,还需解决两大瓶颈,一是如何通过大规模图计算的行业知识图谱科技,将更多行业小微企业的非结构性数据信息(比如合同、发票、流水、店面、存货等),成功转化为可识别验真的信用资产;二是充分借助多维度验真与多模态识别等技术,防止这类非结构性数据信息被伪造篡改,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
孙晓冬表示,目前人机交互信贷科技仍在探索优化阶段,需要金融机构通过AI技术更精准快速地理解小微企业经营模式变化与信贷提额用途,真正解决小微数字信贷的服务深度问题。
人机交互信贷科技征途
记者获悉,随着国内经济复工复产,众多小微企业需要更多信贷资金用于营销、原材料采购、恢复生产与更新设备。
调研显示,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发展,逾51%小微商家期待更高的信贷额度。
但与此同时,众多金融机构受制于小微企业数据信息不够丰富与用户画像不够完善,基于自身风控条件而无法提供更多信贷支持。
“这也是小微数字信贷在经历多年发展后,正面临的新瓶颈。”上述金融机构IT部主管向记者指出。具体而言,以往小微数字信贷主要聚焦解决小微信贷“有没有”与“快不快”,却未能解决小微信贷“够不够”。
近年,越来越多全球金融机构开始尝试引入人机交互信贷科技,破解小微数字信贷便捷性、服务深度与覆盖面难以兼顾的问题。其业务逻辑是通过基于大规模图计算的行业知识图谱等技术,将小微信贷的审核逻辑从“他证”变成“自证”,即小微企业主动提供合同、发票、流水、店面、存货等照片信息,从而证明自身的经营能力与资产实力,令金融机构敢于提供更高信贷额度,解决他们的实际经营需求。
记者获悉,当前不同国家金融机构对人机交互信贷科技的研发征途有所差别。具体而言,欧美金融科技机构主要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帮助大型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增信措施,从而助力当地小微企业向信贷机构申请获取更高的信贷额度;在中国,网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则聚焦将大量非结构化、非标准化的小微数据信息转化成可识别验真的信用资产,通过刻画更完善的用户画像与经营特征,进一步增加小微企业的信贷额度。
“事实上,每个小微企业主都有可以证明自己经营实力和经营稳定性的个性化数据信息,比如合同、发票、资金流水、店面、存货等,但这些数据信息种类繁多且五花八门,甚至没有联网且无法被识别。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人机交互信贷科技,将这些个性化数据信息转化成可识别验真的信用资产,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对小微客群画像的刻画,让前者拥有更多维度数据,提升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授信额度。”孙晓冬向记者透露。目前,人机交互信贷科技已在国内餐饮、货运等领域得到应用,比如小型货运公司通过上传货车照片、道路运输证、货运合同发票等个性化信息数据,经人机交互信贷科技审核后就有机会获取更高的授信额度,在业务旺季期间租赁更多货车实现业务增长。
孙晓冬表示,当前网商银行基于人机交互信贷科技的百灵系统已支持合同、发票、营业执照等26种凭证,还包含工程车辆、店面门头、货架商品等逾400种细粒度物体的精准识别,且通过多尺度摩尔纹算法等验真技术确保信息数据真实有效,令众多小微企业通过相关“自证”操作,实现3-10万元的信贷额度提升。
多位金融机构IT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如何将更多非标准化、非结构化数据信息纳入人机交互信贷科技并转化成更丰富的可识别验真信用资产,正成为众多金融机构打破小微数字信贷服务深度不足瓶颈的突破口。但这需要金融机构构建基于海量数据的动态企业图谱和行业图谱,一方面将行业经营周期、资产构成、上下游逻辑悉数纳入风控评估模型,另一方面需持续加强与行业专家合作,将他们对行业的经验和判断转化成风控知识库信息,令人机交互信贷科技能迅速响应各行各业的最新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自身风控效率。
IDC中国金融行业研究总监高飞向记者表示,未来国内小微金融科技将呈现五大创新方向,分别是联接技术创新、感知与认知技术创新、数据隐私安全创新、交互技术创新与开放平台创新。其中,交互技术创新将重塑小微业主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互动方式——即小微业主主动向金融机构提供更丰富的个性化数据信息以获取更高信贷额度。
他承认,要做好这项工作,绝非易事。因为银行需要使用大量多模态识别与多维度验真技术,借助感知智能识别验证小微企业的个性化资产真伪,从而形成可采信的数据闭环。
破解数据识别与真伪验证两大瓶颈
一位国内金融科技平台技术研发总监向记者表示,在人机交互信贷科技研发过程,最让他们伤脑筋的是两大因素,一是如何将更多非结构化数据信息转化成可识别验真的信贷资产,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的画像与经营状况;二是如何防范数据信息伪造篡改行为。
“这背后,是我们在搭建感知、认知、交互、决策四大智能技术同时,需融入更先进的多模态识别与多维度验真技术。”他指出。以小微企业上传的合同照片为例,它可能包含印刷文字、表格、手写体签名、公司印章等不同形式信息,人机交互信贷科技要准确识别合同上的上述信息,至少需要三种多模态感知技术,且各项技术均达到极高准确率;此外,人机交互信贷科技还需引入各类交叉验证技术,尽可能防范数据篡改、翻拍等问题。
在他看来,要做好这些工作,人机交互信贷科技还需构建基于海量数据的动态企业图谱与行业图谱,能迅速验证企业递交的个性化数据信息是否符合行业经营周期、资产构成与上下游业务逻辑等;此外,金融机构还需与行业专家保持密切沟通,将后者对行业的经验与判断转化成风控知识库,令人机交互信贷科技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精准理解企业个性化数据信息背后的意义。
“事实上,正确识别仅仅是第一步,关键在于理解这些数据信息背后的含义,令人机交互信贷科技更具认知智能。”他强调说。
记者获悉,尽管境内外众多金融机构纷纷试水人机交互信贷科技,但它能否满足众多小微企业的信贷提额需求,仍存在较多变数。
一位美国金融科技平台风控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在主动提供合同、发票、货运单、店铺门头与库存等照片信息的小微企业里,约50%最终获得信贷提额。另外50%小微企业之所以未能成功,一方面是人机交互信贷科技无法将它们的个性化数据信息转化成可识别验真的信贷资产,另一方面则是风控系统担心个别数据可能存在伪造篡改问题。
“此外,我们需要时时了解各行各业最新发展趋势与经营模式变化,力争将更多未能识别验真的小微企业个性化数据信息转化成具有价值的信贷资产,满足当地小微企业的信贷增额需求。”他指出。要做好这项工作,人机交互信贷科技需构建更强的交互能力,因为不少小微企业主上传合同、发票、货运单、库存等照片信息后,还需通过人机交互系统解释这些合同发票的具体落实状况,才能帮助金融机构更全面了解小微企业最新经营状况,同意后者的信贷提额要求。
孙晓冬告诉记者,目前网商银行也在积极试水通过机器人与小微企业主开展“交互沟通”,从而更精准了解后者最新经营状况与资金需求。
“与传统客服机器人相对固定的沟通流程不同,人机交互信贷科技所使用的机器人不但需了解小微企业主的具体信贷资金用途与经营状况,实时推介合适的信贷提额方案,还要引导他们提供行之有效的行业、业务资金流水、进货出货关系等补充信息,并对这些上传凭证照片进行校验。”他告诉记者。在实践过程,鉴于小微企业主未必准备齐全资料,机器人不会督促他们迅速上传需补充的业务信息,而是允许小微企业主在72小时内“递交”即可,但这要求机器人需牢记此前的交互沟通信息,进一步提升信贷提额审核效率与客户体验。
在孙晓冬看来,人机交互信贷科技面世的另一大价值,是小微企业主可以掌握自身信息数据的“主动权”。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征信业管理办法》等政策陆续出台,业界日益注重对小微客群的信息保护。因此在网商银行基于人机交互信贷科技打造的百灵系统里,小微企业主可以基于自身需求,选择性地提交个性化数据信息,令整个交互过程可感知、可选择、可管理。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人机交互信贷科技的面世,数字信贷的运作模式正发生巨大变化——以往,数字信贷都在探索“他证”模式,即在小微企业授权后,金融机构从其他渠道获取他们各类数据信息,作为信贷授信的审核基础;未来,数字信贷或将形成“他证”与“自证”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即小微企业主自己提供个性化的数据信息,向金融机构申请自己所需的信贷额度,而金融机构基于这些个性化数据信息的验证分析,给予更高的信贷额度。
“但是,这个过程绝非一帆风顺。金融机构仍需持续提升各类非结构化数据信息的识别验证分析能力,才能更完善地刻画小微企业画像与经营状况,在有效解决小微数字信贷的服务深度不够问题同时,彻底破解覆盖率-服务深度-便捷性难以兼顾的不可能三角。”前述金融机构IT部主管强调说。
(作者:陈植 编辑: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