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盛瑞生
《平安生活》2022年第5期卷首语
职场几十年的经历,绝大部分时间都和“品牌”两个字关联,但究竟什么是品牌,有时却令我欲语忘言。
(资料图片)
在我心目中,品牌是一个企业或者组织人格化的认知总和。之所以说人格化,是因为企业品牌被赋予了某种程度的情感认知,和人际交往相似。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混迹于江湖,颠簸于人世,总有一些特殊的标签或者符号,用于自我描绘,或者被人认同。
比如姓名,这是父母赋予你的重要身份标签,姓代表家族的传承,名代表父母对你的独特期待和作为爱情结晶的美好象征。然后,它们会陪伴你终身,并且通过你再传承给下一代。
人的姓名和本体之间的联系,也曾带给我一些有趣的困惑。记得小学二年级时,中午放学回家,到地里头去割草。初春,天空很蓝,大地有一些松软,眼下是绿色的麦田,远方是金黄的菜花。就在春风拂面的那个瞬间,突然,停下了手上的活,迷茫地望着远方,困扰于自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为什么就是我,我和这个名字究竟是什么关系,我究竟又是谁?我为什么生在我们家,而不是别的人家?
此后的一次姓名困惑,是在小升初的时候。全新的班级、陌生的老师,让人身不由己地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这种身份适应恍惚而无奈,有点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抛”的概念。当新的班主任一脸严肃地宣读班干部名单时,我很困惑念到的这个名字是否是我,和我有什么关系?老师从来没有见过我,也不知道我长什么样子,为什么会让我做班干部?后来想明白了,可能我升初中的成绩不错,可能是我过去小学五年中的老师评语都不错,可能因为我小学时就是班干部等。
在传播学中,名字也是一种符号(symbol),符号都是内外合一的,既有外在表征,又有内在意义。实际上,我们的名字就是一个人最初、最深、最久的符号,名字及背后的复杂内涵,就构成了他人心智中的自己。名字背后,首先会让人联想到外在形象,比如一个人的长相、神态、着装、谈吐等等。假如双方有长时间的相处,名字还会让人联想到更加内在的品格,比如相处的细节、共同的故事等等。这种内在和外在的融合,便是一个完整而具体的人。
企业品牌也是这样。品牌名称类似人的名字,用于和公众“打招呼”并开启独一无二的交往旅程;品牌形象的公众认知,主要借助于这个企业的视觉系统,比如LOGO、店招、门楣、产品包装等;品牌内涵的公众体验,来源于和企业的实际接触,比如产品使用的真实感受、服务人员的态度形象、售前售后的消费经历,此外还有商业报道、企业传记、社会口碑等;更为重要的是品牌所引领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构成了消费者对企业内在文化的深度感知。
内在和外在的联想,就是品牌形象的完整体现。内在和外在的联结,就是品牌情感的“修炼”历程。
人际相处最深的关系是恋人关系,这一直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命题。于双方而言,初步知晓、深入理解、联结情感、融为一体,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但即便融为一体,你也会常常在某一刻突然发现,你和对方始终有一道缝隙,偶尔也很陌生,为此深感不可思议。
人和一个品牌的关系,也从知晓与理解开始。一次购买会建立初步连接,如果消费体验不错,继而变成长期信赖,让人逐步成为品牌的“重度用户”。再深入,就形成情感依赖,让人成为品牌的粉丝。最深的关系,就是所谓品牌信仰。信仰,是无条件的忠诚、绝对的服从,是文化的引领,是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品牌认知到品牌信仰,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品牌信仰,这是品牌联结中至高无上的境界,通常可望而不可即。这有点像我们对恋人内在精神的探索,虽然觉得双方早已融为一体,但又总感觉只是无限的接近,还有无数的缝隙要弥合。说到底,这是一种双向融合、永无止境的修炼。
每一个品牌,都会有一个长远的期许和追求,并希望成为客户某种程度的信仰。但要想真正实现品牌愿景、践行品牌理念和价值主张,一个组织面对的内在考验是极其复杂、艰难的。这当中,最难的就是确保组织体的每一个人忠实、完整、以最高标准兑现品牌承诺,并且长期如一、持之以恒地执行下去。
所以,我们的马明哲董事长才说,平安人的专业修行、价值修行,永无止境。
永无止境的修行,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品牌成为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