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应对新冠疫情防控新形势?澎湃对话华山医院感染病学科团队
新冠疫情防控新形势对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提出了新挑战。当前,全国多地结合疫情变化形势和各地实际情况,从诊断、检测、收治、隔离等方面优化细化新冠疫情防控举措。
目前,全国疫情总体呈较快发展态势,疫情波及面广,但同时,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相比原始株和德尔塔等变异株明显减弱,引起重症和死亡的比例也在明显降低,当下我们该如何科学认识这一病毒?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又如何进一步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1月30日,上海,杨浦区一小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人民视觉 图
12月2日,澎湃新闻记者对话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学科团队成员之一的王新宇教授,回答大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
澎湃新闻: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减弱,感染者大多数为无症状或者轻症,我们如今该如何理解和认识这一病毒?
王新宇:从新冠病毒被发现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年时间。三年来,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一波又一波地在全世界各地传播流行,造成了全球各地大规模的人员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2月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接近6亿4000万,超过660万的人因感染而离世。但研究人员也发现,随着新冠病毒的流行以及变异,并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高,新冠病毒感染后的重症比例和病死率是在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近一年来在全球肆虐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其致病力较之前的流行毒株有了较为明显的下降,感染者绝大多数为无症状或者是轻症患者。因此,我们对于这种病毒和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进步。
当然,致病力的减弱并不表示不会出现重症和死亡,全球的大流行依旧没有结束,如今全球范围内,每天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病例依然有1000例左右。如果一个地区同时出现大规模的感染人数,重症人数骤然增多,依旧可能会造成医疗资源的相对不足,出现超额死亡。因此,我们依然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防护,并且及时完成疫苗的接种。
澎湃新闻:新冠病毒致病性减弱的同时,这一病毒传染性在不断增强,我们该如何做好预防工作,针对不同人群是否应该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王新宇: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致病性减弱的同时,传染性却是不断上升,大家有这么一种共同的感受,就是和两年多前相比,新冠病毒变得越来越难防了,因此我们的防控策略也会相应作出一些调整。
但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当您所在的地区有新冠病毒流行时,公众场合戴好口罩,避免人员聚集,同时继续做好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动等措施,依旧能够尽可能地降低被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家中有高龄老人、肿瘤和慢性病患者等脆弱群体的,更应该严格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感染。
澎湃新闻:在我国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中,约65%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您认为在疫情新形势下如何保护这些老人?
王新宇:新冠感染者中,和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发生重症的相对风险确实要更高,而全球各地的研究均提示,全程接种疫苗能够大大降低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在感染后出现重症的概率。
因此,对于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及时完成接种,并接受加强针,是目前来看最为经济有效的保护措施。当然,我们也要为发生感染的老年人,提供及时和恰当的医疗条件,尽可能降低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感染后的病死率。
澎湃新闻:针对一些长期在家里行动不便、很少外出的老人,你觉得这类人群应该接种疫苗吗?针对他们身边的亲人或照护人员,您有什么建议?
王新宇:家里行动不便、很少外出的老人,并非和外界完全不接触,因此感染的风险还是存在的,而行动不便本身就提示他们就属于脆弱人群,更应该尽快完成疫苗的接种。他们身边的亲人和照护人员在某种程度来说,是最有可能成为传播链中间一环,最终导致老人被感染的因素。因此,照护人员也应该接种疫苗,并且做好个人防护,如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时应该立即暂停与被照护老人的密切接触,防止一不小心将病毒传播给了自己所照护的老人。
澎湃新闻:当前,全国多地优化细化新冠疫情精准防控举措,其中就有对核酸检测提出要求,要求更有针对性,一些地区也在探索针对部分人群予以免检等,您认为什么样才是科学有效的核酸检测方式?
王新宇: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本身是发现阳性感染者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大规模聚集检测核酸,对于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从全球多地的防疫措施来看,通过核酸检测结合抗原自测的方法来发现阳性感染者同样有效,又可以节省下不少资源,或许值得借鉴。
总之,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控制疫情如果只依靠全民密集的核酸检测,并不能阻止一个地方出现感染的流行,但对于高风险人员和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的疑似感染人员及时进行核酸检测,对于阻止疫情的扩散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大家应该遵守当地防疫政策的同时,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核酸检测和抗原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