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12月6日下午,应清华大学邀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在线上作了一场题为《如何理性面对奥密克戎》的专题报告。
(资料图)
在专题报告中,冯子健对当前和未来疫情发展形势作了判断。冯子健表示,“不论(疫情防控)政策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调整,我们多数人都难免遭遇一次感染。”
在冯子健看来,第一波大规模疫情冲击的到来时间,与不同地区政策调整的方式、调整前的感染者人数、人口流动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冯子健称。
他还提到,在应对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过程中,有三件事亟需做好,包括采取适当措施压制疫情感染高峰;医疗系统提前做好应对压力的准备;进一步加快疫苗接种,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
“采取适当的压制高峰的措施,包括减少人员聚集、减少人员流动、减少堂食、减少娱乐活动、鼓励非关键工作岗位居家办公等,减轻疫情高峰对医疗系统的压力。”冯子健说,“当然压制高峰的代价是使疫情拖得更长,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更大压力。这需要每个城市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权衡。”
针对疫情高峰可能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的问题,冯子健认为,需要提前做好医疗服务的流程、模式转换的准备,使没有接触过新冠重症病例的医务人员尽快熟悉新冠的诊断、治疗的规则和流程,能够快速识别重症和有重症倾向的病人。此外,还要改进医院的管理模式,保护正在住院的其他各类病患,并尽量减少因医护人员感染而造成的人员压力。
冯子健还建议,还未完成疫苗接种的老人尽快接种疫苗,“疫苗对于降低高危老人发生严重疾病风险的效果非常显著。”
另外,从清华方面发布的信息来看,冯子健还在讲座中谈到了一些人担心的反复感染、“长新冠”和后遗症的问题。
他表示,目前没有定论认为重复感染会提高重症概率,不必为此担心,即便是个别患者的症状在重复感染时有加重倾向,这一比例也非常低。不论是第一次感染,还是再感染,发生重症的概率都很低。
至于“长新冠”的问题,冯子健说现在的确还没有确切的结论。他透露,临床数据显示,在德尔塔毒株之前大概有6%-7%的患者报告有超过三个月的“长新冠”症状。不过,这些症状多是诸如乏力、头痛、胸闷等主观性症状;实质性、器质性病变的比例非常低,绝大多数经历普通感染的患者,都会在较短时间内自愈。
冯子健还说,由于奥密克戎的致病性和毒力已经大大降低,再加上疫苗的广泛接种,它形成的以主观感受为主的所谓“长新冠”发生率也显著降低了。随着时间的延长,“长新冠”发生率会进一步降低,所以不用过于担心“长新冠”和后遗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