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报
(资料图)
◆本报通讯员刘易 钟汉涛 王雯
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唯一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区。这里是钱塘江的发源地,拥有大片原始森林,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天然基因库。
在2021年9月举行的COP15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钱江源国家公园集体土地地役权改革的探索实践”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19个“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一。2022年12月,在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举办期间,钱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成果再次成为焦点,并在主题为“感悟浙江——诗画江南 生机盎然”的浙江日活动中正式发布。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走入钱江源国家公园,一座巨大的绿色塔吊拔地而起。这是可供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森林塔吊,塔高和臂长各60米,覆盖面积1.13公顷,将生物多样性监测从地面拓展至林冠空间。
“钱江源站形成了跨尺度、多营养级的‘空天地’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和研究平台。”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钱江源站)站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磊告诉记者。
科研是钱江源国家公园开展的重点工作。自2002年第一个5公顷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建立后,该地又建成我国亚热带地区第一块24公顷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并成立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站,其监测、研究和示范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益经验。
近年来,衢州市深入推进与北京大学、苏黎世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傅伯杰、魏辅文院士,马克平研究员等专家合作,目前在世界生态学知名期刊已发布研究成果近400篇,其中《Differential soil fungus accumulation and density dependence of tree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等在Science发表。此外,还全面采用野生动物自动识别、无人机巡检、火情监测等多种自动监测方式,先后发现了黄腹角雉等新纪录种,进一步掌握了23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情况,实现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看得见、管得住”。
集智守护生物多样性之美
在VR镜头中,黑熊在丛林树影中穿梭,中华鬣羚在溪涧跃过,敏捷的豹猫在林中捕食,展翅的蛇雕在树梢跳跃……一个庞大、丰富的生态链条被悉数还原,而更多难得一见的生物也跃然现身。
每逢节假日,位于开化县苏庄镇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内总是游人如织。据了解,科普馆占地4910平方米,展览着1800余个虫鱼鸟兽等各类动植物、菌类生物标本,是目前国内标本种类最丰富的展馆之一。
“展馆内不仅有丛林瀑布、飞禽走兽、枯木崖壁等惟妙惟肖的场景,参观者还可以戴上VR眼镜,感受一番科研人员寻找、保护生物多样性样本地的科研活动。”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主任余建平介绍,自2022年7月开馆至今,已有1万余名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体验馆的科技“点睛”,只是一扇领略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窗口。在钱江源,当地正切切实实地以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科研监测中心副主任陈小南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最新消息:2022年10月11日,科技部公布《科技部关于批准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钱江源站榜上有名,标志着钱江源站正式进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行列。
“借助研究站的科研力量,能为钱江源国家公园重要自然生态系统保育修复、濒危物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陈小南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科研人员的共识,开化县党委政府更是对这种共识有着深刻的理解。早在1997年,开化县率先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关停200多家小造纸、小水泥、小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开化县先后建成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钱江源国家公园的科研和生态系统保护也随之升级。那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之下,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一纸协议给当地带来了新思考。
2018年2月,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国内率先启动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通过一纸协议、一套管理方式,在权属不变的前提下,限定国家公园范围内集体林地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通过生态补偿方式,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统一监管。
“地役权改革很适合我们,将农田交给生产团队统一管理,既帮年纪较大的农户们节省了体力,空出的时间我们还能经营农家乐。”开化县长虹乡桃源村村民邱龙标说。
此外,开化县与毗邻的淳安、休宁等浙皖赣三省六县(市)建立了跨省保护和司法协作机制,成立首个实体运行的跨省联合保护站。同时,联动开展“绿盾”“清源”“清风”等专项行动,3年来共处罚野生动物违法案件70余件,处罚金额累计50余万元,救助野生动物250余起900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