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滚动:九五后滁菊女孩携父逐梦

2023-02-06 16:28:25 来源:媒体滚动

打印 放大 缩小

转自:中国共青团网

安徽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是滁菊的原产地,清光绪《滁州志》卷记载:“甘菊产大柳者佳谓胜于杭产而不可多得”,明清时期滁菊是贡菊。


(相关资料图)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大柳镇的安徽盛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996年出生的刘铭璇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在这片热土上,和她一起携手奋斗的还有她的父亲刘国斌,这是一位干了20多年农业的老把式,目前任大柳镇农机站农艺师。

从小跟着父亲下田的刘铭璇,在大学课内课外又加深了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和认知。2019年,刘铭璇从安徽农业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追逐梦想。

但周围有人觉得,大学生毕业回农村很没面子。刘铭璇却不这么认为,她只想干实事。起初,她与高校合作研发过富硒米,也去外省调研过金丝皇菊产业,最后下定决心,想把家乡的传统产业滁菊做强做大。

她回忆,自己刚回来时,家乡滁菊产业处于萎缩状态,种植规模和效益有限,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并不顺畅。2020年,她试着走出第一步——在大柳镇恢复性种植滁菊近500亩,并建设滁菊加工厂。

可真正上手实践时,她还是吃了不少苦头。2020年4月育苗时,由于连续多月大旱,浇水又不够及时,花苗死了一大片。到了滁菊第一茬花开时,遭遇霜降天气,她带着农户抢收4天,最终花瓣仍然呈灰色,产量大幅减少。

村里有位老农户种了一辈子滁菊,刘铭璇一有空就上门学习种植经验,连花田中间的水沟要挖多深、到什么时间节点需要掐去花头、每个时节该做哪些处理等细节,她都一一记下。

她在试错中总结经验:“滁菊苗春天怕旱,夏天怕涝。9月10月份滁菊进入生长停滞阶段,要格外保护好花瓣,沾上露水的菊花既压秤,也影响产品质量。”

父女二人认为,自己一家种不是做产业,要让周边老百姓跟着一起种,提升市场认可度才是王道。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公司提供种苗、跟管技术,并跟农户签订协议,凡是农户种植出来的菊花,全部包销售。这让村民们吃下一颗定心丸。就连2021年减产时,刘铭璇还坚持用每斤比市场价高7元的价格收购农户的滁菊。

父女俩用诚实经营得到村民认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及生产总值逐步增加。刘铭璇注意到,之前,很多农户不信任她,对于种植滁菊持观望态度。近两年,到了秋天采收季,每天都有数十位邻里乡亲来加工厂“求职”。这让她成就感十足。她通过“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固定带动2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2年,她带动大柳镇种植1600亩滁菊,农户平均每亩田能有7000余元的收入,比原先大大增加。

刘铭璇成了乡亲们心目中的“致富带头人”,她也获评安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2022年,她和父亲同时获评“滁州好人”。公司也被授予“第六批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园)”称号。

3年来,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刘铭璇开始花心思突破滁菊产业瓶颈,深度挖掘其药用价值。为此,她广泛联络资源,与中国药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科学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刘铭璇还担任共青团滁州市南谯区委副书记(兼职),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滁菊,她投资打造占地面积65.9亩的盛柳滁菊产业科技园。在滁菊气象监测站、滁菊植物保护监测站、滁菊高标准种植园等场所的建设中,每一处生动的标语,每一幅墙壁卡通图案,都倾注了她的巧思和心血。

多年来,她和父亲心怀同样的价值观——除了照顾好家庭,一定要为社会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是滁菊让他们有了干劲和寄托。她觉得,未来,当离开某个人或某家公司的加持和运作时,家乡的滁菊产业如果依然能够良性向好发展,她和父亲就可以欣慰地“退休了”。

刘铭璇感慨,同学们大多在城市里的产业园、科技园打拼,回到农村发展的人寥寥无几。她并没有因此感到寂寞,而是把自己的事业定义为“弯道超车”——在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去的行业奉献。今年,她准备为这份事业再添一把火,她要在县城置办全新的办公场所,用来招引更多年轻人,让追梦滁菊的团队更强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海涵王姗姗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2月06日04版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