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蒋璟璟
近日,浙江湖州一女士发布视频称,去银行存5万元,被要求提供收入证明等材料。该女士表示,柜员问她在哪里上班、钱从哪里来,还要收入证明,让她觉得像是在“审犯人”,很不舒服。于是她直接抽了100元出来,存49900元,几分钟就搞定了,银行还送了一桶油。(澎湃新闻)
作为争议的焦点,“存5万元被要求出具收入证明”,着实显得太过夸张离谱了。客户一方对此深感不爽,可谓人之常情。
央行等部门出台的管理办法规定,“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人民币单笔5万元以上或者外币等值1万美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很显然,这更多是一种形式化的审核,以问询、登记为主,其中并没有涉及诸如“提供收入证明”等实质性审核——事实上,银行让存款客户来承担倒置的举证责任,本就是有悖于行业逻辑的。
我们知道,一般而言,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才会要求借款人提供账户流水、质押物、收入证明等材料。之所以如此,无疑是从风控角度出发,希望尽可能以周全的事前尽职调查,来避免造成债务逾期或违约。与之相较,存款业务显然不存在类似的风险。基于这一基本的前提,银行自然也就没有必要、没有道理要求相关客户来承担过多的“自证”义务了。
的确,银行等机构作为金融系统运转的关键节点,承担着配合监管部门打击“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的法定责任。某种意义上,其扮演着“监测哨点”和“看门人”的角色。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更多是由后台和中台而非“柜台”来实现。从具体路径看,也是多仰赖大数据交叉比对等技术手段,而不是让柜员面对面地对客户(特别是存款客户)进行审问式查验。
揽储是银行的生命线,对于基层柜员而言,贯彻“柜面合规”和做好客户服务,不可偏废。以客户立场思考,被盘问、被审视,难免心生不适。为了尽可能规避柜员与储户间“场面一度尴尬”的情况,近年来,银行系统大力引入录音、录像、生物识别等技术辅助工具,旨在凸显工具理性、程序权威的场景设定,来消除这种人际关系间可能的紧张……很遗憾,个别柜员不合时宜的无礼举动,让上述努力付诸东流。
去银行存5万元被要求出具收入证明,毫无依据、匪夷所思。尽管这是少见的个案,可仍不啻为一次重要的提醒。银行的效率属性、服务属性与标准化属性,绝不应容许职员超越规则赋予的职权自行其是,擅自加戏乃至于凌驾于客户之上,只会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