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彩鸳鸯盉,陶器,唐代文物,长29厘米,宽18厘米,高26.5厘米,重2.675千克。1964年3月29日,出土于河南省巩义市黑石关公社石家庄大队大队部门口唐墓。现藏于河南大学文物馆。
该三彩鸳鸯盉通体饰黄色,翅部呈绿、白、黄三色,有大羽六排,羽毛呈卷云形,尾部上卷,背部双翅间开一葵花形圆口,上有葵花形盖,足部有蹼,仅露二趾,卧于方形抹角的小台之上。
一座“唐三彩”,也是一座历史丰碑。看似肆意的挥洒涂抹,在低温烧制后,呈现出斑驳淋漓的溢彩效果。釉色的浓淡变化间,流转的是大唐的阔硕遗风——
那是极尽繁华的时代,也是宴会兴盛的时代。行酒令、胡旋舞和一张张绣口吐出的诗词歌赋,无不营造着相聚即可成宴的社会氛围。欢饮达旦中展现的热情与自信,带着唐朝不断攀向万国来朝的高峰,也给时人增添了更多和乐的回忆。
或许在三彩鸳鸯盉主人的心中,最为留念的就是夫妻酒酣耳热的欢宴时光。所以他才会在与世长辞之际,与代表着双宿双飞的鸳鸯盉入土同眠。
据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丽娜介绍,三彩器全名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三彩器形式多样、色泽艳丽、造型逼真,包含着唐代艺术丰满、健美、阔硕的时代神韵,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美学理念,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件三彩鸳鸯盉造型生动,釉色斑驳绚烂,是三彩工艺与实用品相结合的典型器,具有较高的文物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器盖的存在和脖颈处细长的形态,此类器具保存起来难度较大,但这件三彩鸳鸯盉几乎没有损坏,非常难得。除此件外,目前仅在河南洛阳新安县发现过类似器具。
从器型来看,三彩鸳鸯盉与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盉器较为相近,因此称之为“盉”。隋唐时期的盉,从形制上来看,更趋于仿生,其腹部扁圆,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这件三彩器中的动物羽毛色彩鲜艳,与传统灰褐毛之鸭差别明显,而与鸳鸯之中的色彩斑斓的雄性相似,因此称之为鸳鸯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