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讯息:阳了之后,什么情况会诱发白肺、心肌炎?身体5个表现说明很危险,阳没阳的都该了解

2023-01-11 13:26: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相关资料图)

现在是新冠感染的高发期,很多人都听说,身边某个亲朋好友查出肺炎,网上甚至还有一些感染后发生白肺、心肌炎的案例。于是不少朋友“阳了”之后都担心,自己会不会得了肺炎,有没有可能发生白肺、心肌炎?阳了之后,出现肺炎、白肺的几率有多大?目前,国内主要的流行株还是奥密克戎,多数仅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比如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因此,“乙类乙管 ”提出把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病毒感染。但从老百姓实际的感受看,感染后累及下呼吸道、出现肺炎的人数并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解释说:在之前每一版的诊疗方案里,轻型是有发热、咳嗽、咽痛这样一些症状,但是轻型是没有肺炎表现的,出现肺炎就算是普通型了。从2022年我们国家的奥密克戎临床病例的分型情况来看,出现肺炎,也就是普通型的占比还是相当低的,不到10%,大概是8%左右。现在因为感染的基数大了,出现肺炎的绝对数值一定是大的,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再低的比例,变成绝对值,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图源:壹图网至于白肺,几率就更小了,因为白肺是肺炎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才会出现的。武汉市第五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龚子龙表示:“一天看大概150个病人,白肺患者大概只有两三例。”(注意,这个“分母”还只是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数感染者并不需要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主任医师解立新称,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很难出现白肺。总之,感染之后如果发生肺炎,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可以降低病情恶化、出现白肺的风险。

怎么判断有没有肺炎?什么情况下要做CT?感染之后,可以根据以下症状简单做一个评估:01高热不退,持续超过5天,或一开始出现发热,恢复正常一两天后又开始反复发烧,并伴有呼吸急促。02咳嗽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或持续3周以上不能缓解。03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血氧饱和度降低、痰液颜色加深等表现,要当心是否出现了肺部炎症。如果没有上述情况,发热很快好转,痰不多,咳嗽逐渐在改善,没有其他明显不适,那得肺炎的可能性不大,无需做CT。如果出现以上病情变化,尤其是年龄大于65岁,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这时候有必要做个CT检查。

图源:壹图网特别要当心的是,老年人肺炎起病有时比较隐匿,不能只按发烧、咳嗽等年轻人的反应来观察老人。如果老年人突然不爱吃饭,整个人发蔫或者嗜睡,有可能是出现了“沉默性缺氧”,应及时就诊。建议家里有老年人或者其他高危人群的,最好能备一个血氧仪,及时监测氧饱和度,一旦发现静息状态下的血氧饱和度低于93%,就要赶紧上医院了。新冠引发的心肌炎,多吗?除了肺炎,心肌炎也是很多朋友担心的一个问题。前不久#阳过后小心病毒性心肌炎#话题就冲上了热搜榜第一位。

心肌炎的诱发因素可以列出一长串: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还有过敏、自身免疫病、药物、酗酒、劳累……其中,病毒感染是心肌炎最主要的诱因之一。普通感冒的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以及多种肠道病毒,都可能诱发心肌炎。不过,几乎每个人都得过感冒、流感,我们却不常听说身边有谁得了心肌炎。因为心肌炎发生的概率,相比这些感染低多了。单看奥密克戎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目前的数据显示,发生比例约为千分之2到千分之3,也是比较低的。当然,因为这波疫情全国感染人数很多,即便心肌炎本身发病率很低,还是有必要引起重视。

感染之后,剧烈运动或者过度劳累都有可能加速病毒复制,增加罹患心肌炎的风险,所以一定要避开这些行为。心肌炎到底有多危险?怎样识别?其实,心肌炎并不像一些网友说的那样“患上必死”,轻度心肌炎经过治疗和休息就能自行缓解,但急性加重型的心肌炎,确实可能导致住院甚至死亡。所以关键就在两点:一是感染后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心肌炎风险;二是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以降低重症风险。

图源:壹图网

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心肌炎病变:01心律、血压异常,感觉极度疲惫、胸闷气短、胸痛。Tips:成年人平静时心率为每分钟60~100次,发烧时体温每升高一度,心率加快8~12次,如果远高或低于这个水平,说明心脏可能出现问题。测血压时,高压和低压的差值正常在30~60,高于70或低于20可能提示心脏疾病。02发烧多日不退、呼吸困难、四肢冰冷或出现斑点、少尿、意识不清,可能提示暴发性心肌炎。最后养生君想补充一句,提高警惕的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过度焦虑。感染之后,关键是保证康复期间的营养和休息,同时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心情,不过度锻炼,不要感觉“阳过”了就可以放纵;同时了解肺炎、心肌炎的相关症状,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就可以很大程度减低重症风险。

来源/家庭医生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