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速看料】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城,所以盛民也

2022-07-25 07:42:56 来源:海外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资料图片)

当今世界,已经有相当比例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当城市功能变得日趋复杂,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生态承受着更大压力,人口、建筑、生产、财富的聚集也对各种灾害风险产生放大效应,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凸显。与此同时,全球的城市还面临气候变化、碳排放、基础设施老化、自然灾害等风险挑战。

怎么解决城市面临的这些安全风险问题?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建设“韧性城市”。所谓韧性,最初是物理学和机械学领域的概念,指物体或材料在受到外力的影响时,发生形变后的复原能力。随着韧性这一概念的不断普及,韧性在城市安全领域愈发受到关注,它要求城市在遭遇逆变环境时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的能力,就像弹簧一样能从容应对外界压力,并快速恢复原状。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降低城市的脆弱性、提高城市韧性,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命题。

遵循底线思维和战略眼光。城市如何发展?未来向何处去?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应只有“经济效益”等关键词,“生态”“安全”“健康”也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例如,一些城市遭遇暴雨后往往会出现大片积水,市民开启“看海模式”,汽车熄火、皮划艇上街,暴露出来的安全隐患和民生困窘亟待解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此提出,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各地也在积极行动,例如天津提出实施“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到2025年基本建成满足韧性城市建设要求、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广州提出加固堤防湖库、疏通雨洪行泄通道,构建“蓄、滞、截、排、挡”的多层次立体式防洪排涝体系。总之,在减灾防灾中,需要城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从被动防治向韧性管理转变,从传统的灾害管理向以容灾、耐灾为核心的风险管理转变。

不断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韧性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空间、生态、治理等领域,牵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环节。这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确保城市交通设施、管网能源设施、城市建筑、生态维护设施、数字化新基建等,具备应对灾害风险的抵抗力和适应力;另一方面,提升组织动员能力等“软实力”,强化与之相应的城市产业链价值链韧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城市人力资本、社区管理、城市精神文化等,营造有利于应对灾害的制度优势和人文环境。只有当城市中每个微观单元都充满韧性,整座城市的韧性和生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延展。

“城,所以盛民也”。健康、安全、宜居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期待随着韧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更多的城市将变得更有温度、发展更可持续,让人更有归属感。(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7月25日 第 05 版)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