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东吴基金原专户投资总监刘浩宇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布动态,宣布入职东华能源负责氢能事业部,担任氢能事业部总经理一职。
(相关资料图)
上海证券报记者从刘浩宇、东吴基金、东华能源等多方信源核实确认,刘浩宇已从东吴基金离职,并于10月17日前往东华能源办理入职手续。
东华能源方面介绍,刘浩宇是公司引进的人才,未来将担任氢能事业部总经理。
“今年36岁,我不想此生碌碌无为,仅有一串串股票代码留下一生印记。”刘浩宇表示,他从10月17日起加盟东华能源,负责氢能事业部。
转型跳槽
刘浩宇表示,他在36岁发现氢能是自己热爱的行业,并投身引领行业的东华能源,是一生的幸运。
据悉,刘浩宇自幼是“别人家的小孩”。刘浩宇相继毕业于北京人大附中、清华大学工业工程本科、麻省理工制造工程硕士。毕业后,刘浩宇回国后,在机缘巧合下加入公募基金行业12年。
在东吴基金工作期间,刘浩宇担任专户投资总监,主要参与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定增。
谈及此次转型的原因,刘浩宇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我希望继续投身国家重大项目建设,运用在资本市场的经验,帮助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氢能源产业的发展。”
刘浩宇介绍,未来,他将担任东华能源氢能事业部总经理。
9月6日,东华能源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从战略高度,本着长期合作愿景,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推动多维度、全方位合作,协议有效期10年。
从合作内容来看,东华能源与中核集团将共同推进高温气冷堆项目,未来五年内预计投资超千亿元,共同打造零碳产业园。通过对高温蒸汽的梯次利用,保障“东华茂名轻烃产业园”蒸汽、电力、制冷乃至氢能的清洁化供应。共同按照绿色能源重塑石化产业升级路径,打造高温气冷堆与石化产业耦合的新发展理念样板工程,助力园区的高分子材料、特性材料和氢能产业具备世界级核心竞争力。
同时,双方将联合成立氢能联盟,设立氢能研究院、中试装置,主攻绿氢制备环节中热化学制氢技术路线,并研发氢气的固态储存材料和装备。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技术先进、经济优良、环境友好型氢能源产业链,立足广东氢能产业并推广至国内其他沿海省份,打造氢能发展的高速经济带,力争在国家发展氢能产业浪潮中抢占制氢环节和储运环节的战略制高点。
缘起调研
今年3月至5月,刘浩宇作为东吴基金代表,相继调研了东华能源、中泰股份、洪涛股份等多家氢能源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其中,3月28日调研东华能源,涉及氢能未来的战略定位和盈利贡献预期等问题。
刘浩宇直言,正是此次调研东华能源,让他决定投身实体经济。
东华能源介绍,公司现阶段氢气销售以工业客户的管道气为主,并结合下游需求逐步打开市场。
东华能源旗下的张家港新材料公司,已经与凯凌化工、易高生物、梅塞尔气体和金宏气体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氢气供应关系。按照已签署销售合同量,预计2022年张家港新材料公司的氢气销售将全面打开市场。
东华能源旗下的宁波新材料公司,已经与万华化学、中海油大榭石化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氢气供应关系,市场影响不断扩大。随着2021年第四季度下游客户用氢需求增加,预计2022年宁波新材料的氢气销售将逐步提升。
东华能源介绍,公司密切配合各地政府的低碳发展规划,积极参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氢能源产业链的建设。2020年12月份,张家港东华港城加氢站项目建设竣工,由撬装站转为固定站模式,目前为 50 辆公交车提供加氢服务,未来车辆运营数量将会逐步提升。
自2019年开始,东华能源的氢能源业务开始规模化贡献业绩。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氢气销售分别实现收入1.02亿元、1.39亿元和1.25亿元,在公司利润板块中的贡献比重日益增加。
“公司将发挥成本协同优势,将氢能作为新的盈利增长板块。”东华能源表示,随着国家氢能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公司下游氢气客户渠道的打开,以及轻烃产业链延伸,销售和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公司除了新材料业务板块外,也会获得氢能源板块机遇,实现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早有先例
公募基金经理转型已有众多案例,并且转向实业的基金也不在少数。比如,璞泰来董事长和华懋科技董事长,此前均在公募基金任职。
以璞泰来为例,其董事长梁丰曾在公募行业工作7年,历任中信基金(后被华夏基金合并)、友邦华泰基金(现华泰柏瑞基金) 基金经理、投资总监。
梁丰转型至私募两年后,因看好新能源产业,联合技术出身的前同事陈卫,在于2012年11月成立了璞泰来,主要业务涵盖新能源电池的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隔膜及涂覆加工、自动化工艺设备、PVDF及粘结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铝塑包装膜、纳米氧化铝及勃姆石。
到了2017年,璞泰来便在上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过千亿元,截至10月17日收盘,公司市值为805亿元。
璞泰来10月17日股价走势
另一位从公募基金转型至实业的案例来自袁晋清。2009年至2012年,袁晋清在国泰基金担任投资管理部研究员,如今是华懋科技董事长。
华懋科技是一家新材料科技企业,目前发展为汽车被动安全领域龙头,产品线覆盖汽车安全气囊布、安全气囊袋以及安全带等被动安全系统部件。
延伸阅读:
万亿市场,“氢氢地”加速!
延续7、8月的态势,进入9月,各地氢能产业规划仍在陆续发布,能源企业也竞相布局。专家认为,在“双碳”战略驱动下,北京、上海、广东等各地氢能产业专项政策跟进,意味着我国氢能开发和应用驶入发展快车道。在政策加力、企业投入加大的背景下,预计万亿级氢能市场未来可期。
9月以来,氢能板块表现活跃。今年上半年,A股氢能概念板块部分公司利润增长明显,有的股价上涨超120%。
多地密集出台支持氢能产业政策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两份文件分别为《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广示范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力争突破5000辆。
8月底,上海、广州也相继推出政策举措力推氢能源。其中,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推出18条政策举措力推氢能源;广州发布了《广州市氢能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1-2030年)》,强调要加强氢能基础设施全链条建设,提升氢能全过程安全和经济性,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推动氢能产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此前,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7方面20条举措支持研发创新、技术装备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
“氢能是未来新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新能源系统的主要构成将是风电光伏、电动汽车、储能和氢能,作为一种配合大规模风电光伏发展且具备诸多优点的清洁能源,氢能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能源企业竞相布局氢能产业
能源企业也竞相布局。引人关注的是,9月2日,中国石化发布实施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瞄向“中国第一氢能公司”。此前,中国石化宣布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启动建设,该项目还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绿氢生产项目,投产后年产绿氢可达2万吨。据悉,该项目光伏电解水制氢成本大概是每公斤18元。
中海油、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电、中国大唐等能源企业也已透露了布局氢能产业的信息。例如,国家能源集团与福建签约称,将在氢能运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华电集团与青海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积极推动青海储能、氢能等领域创新发展等。另外,海南海马汽车、长城汽车等公司也透露出布局氢能产品的消息。
一位能源业内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近两年,能源企业布局氢能产业呈快跑之势,已有超过三分之一中央企业布局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在内的全产业链,并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
据悉,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加氢站超过250座,加氢站数量居于世界第一位;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制氢数量居全球第一位。
氢能概念公司业绩“启动”
业内外人士均看好
氢能产业如此备受关注,一个重要因素是“双碳”背景下国家加大了政策支持。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等目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能源政策研究所负责人景春梅认为,中国氢能发展空间巨大。
“氢能与电能类似,长远看,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曾对记者说。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A股部分氢能概念公司今年中报的利润同比增速十分靓丽。有公开报道显示,在174家氢能源板块上市公司中,有89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且其中20家公司报告期内归母净利润同比翻番。
华安证券分析师尹沿技认为,制约氢能在中国发展的,主要有技术壁垒和成本高企两大因素。氢能产业链需要所有产业相关公司的共同努力,预计产业链之间的壁垒会逐步消除,未来氢能产业链有望迎来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