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资讯!年年乐事 人月圆时

2023-02-03 10:11:17 来源:媒体滚动

打印 放大 缩小

转自:邯郸晚报

编者的话

提起元宵节,是彩灯万盏,是月色婵娟,是良辰美景,是元宵甜香。当然,也是久远回忆里的热闹快活、暖意盈怀;也是未来憧憬里的春光渐好、百事从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期话题版,特邀读者聊一聊自己元宵节的欢乐事、团圆情。

读者心声

■上世纪50年代,我的老家有8个老头儿创办了大平调戏班,邻村有个落腔戏班,农闲时排练大戏和折子戏。元宵节期间,他们自备戏装乐器,义务为老百姓演出,吸引了周围村庄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观看,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庄户小剧团”。

王彦清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点红灯”,儿时的元宵佳节,我的家乡处处红灯高挂,彩灯万盏。人们吃了元宵后,出门赏月、赏花灯、放烟火,阖家欢乐,同庆佳节。好一派歌舞升平的节日繁华景象,让我记忆犹新。

黄军其

■难忘90年代的元宵节,中华大街两旁布满了形态各异、美轮美奂、流光溢彩的大灯笼。华灯初上,观赏的人潮如流。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乐、欢庆、激动、幸福的表情。至今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冀秀芬

■“正月十五闹元宵”,“闹”就是要热热闹闹。20多年前,每年元宵节中华大街都有灯展,各个单位争先恐后布置花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如今中华大街依旧灯光璀璨,元宵夜一定要走走逛逛,还可以拐到串城街吃点儿小吃,感受邯郸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韵新风。

王新平

■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生活困难,我们7口之家劳力少,挣工分少,收入低,日子更加紧巴。1963年,自然灾害,粮食歉收。那年元宵节,母亲为让我们兄弟姊妹5个吃上元宵,拿出家中仅存的一小簸箕红薯干,碾碎了筛出面粉,做成了糖心红薯面元宵。当我们吃上大大的、黑不溜秋的红薯面元宵时,觉着味道好极了,心里暖暖的,别提有多高兴了。那带着浓浓的母爱味道的红薯面元宵,让我魂牵梦绕,回味无穷,至今难忘。

张长继

■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我市都会在中华大街举办大型灯展活动。各种形态各异的花灯美观、大方,成为古城夜景一幅美丽的画卷。每一届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看。

1987年兔年的元宵节,吃过晚饭,我们全家人兴致勃勃地去看灯展。在博物馆广场上,有几家企业制作的大型十二生肖动物花灯,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嫦娥奔月,月亮上面还有一只玉兔,栩栩如生。

栾玉锁

■小时候过元宵节,一吃完晚饭,家家户户的小孩都提着灯笼出来了。三五结伴高兴地在大街小巷里走来走去。灯笼有玻璃的有纸的,灯笼壁上绘有山水花鸟或古人物的画像。不时有这盏灯笼里的蜡烛灭了,或那盏灯笼被燃着了,孩子们的叫喊声和哭闹声也是一景。真是难忘啊!

刘山

■今年元宵节,我会克服种种困难,亲赴武安、广府古城等地参加现场猜谜活动。学习猜谜、制谜技巧,并在合适的机会向我的学生传授,为弘扬中国灯谜文化贡献自己的一分绵薄之力。

孙连杰

■这几天我翻出《儿童谜语300则》《实用谜语大全》等书,今年的元宵节,我准备与两位外孙女一起来猜谜语。

刘秀丽

■我提前制作白菜疙瘩和面灯,又编辑近百条谜语、歇后语、脑筋急转弯题。在元宵节,我准备通过家庭群,在线上竞猜竞答。然后,把我拍摄的元宵灯的图片附上简单文字发到群里,给大家带来元宵节的快乐。

杨同贵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