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酒文化形成特点离不开宋太祖赵匡胤,一是宋太祖开国时立下规矩“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二是宋朝的国力富强,在当时属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这样一个君主开明,国力雄厚,文化气息浓厚的社会环境里,饮酒诗已不仅仅局限在男性。被称为“酒鬼才女”的李清照,为宋朝的酒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深得大学士苏轼的赏识,是“后苏门四学士”之一。母亲是宋代最年轻的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诗礼传家、书香门第给了李清照最良好的教育和最骄纵的爱,在她的留存的44首词作中,醉酒词占一半,常以酒抒发内心的种种情思。从内容上看,她的创作分水岭以南渡为界,前期融入的多是少女时的浪漫任性,中年的寂寞闲愁;后期表现的是亡国后的孤独悲苦。以酒为载体,描摹出她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跌宕起伏的快乐和悲伤。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宋朝全盛时期的末期,社会稳定,生活富裕,因此她的生活充满无忧无虑的幸福和快乐。
(资料图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这首小令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穿着粉红罗裙的妙龄女子和友人聚会后,酒到微醺的状态,划着小船却找不到回家的路,误闯到荷花池里,想要在田田的荷叶间冲出一条路,却惊起了蛰伏在水塘里的水鸟。在轻松明朗的词调里,我们感受到一个女孩子恣情任性,爽朗不羁的性格特征。
作为一名女性词人,李清照既有开阔奔放的外在情感,又有敏感多情的内在思绪,她不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也有着对流光易逝的关注思考。如: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夜里一场急雨刚过,让宿醉刚醒,慵懒的躺在床榻上的女诗人想起了庭院里的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浓睡”难以化解醉酒后的醺然,也能清醒的意识到风吹雨打下的海棠花最终也只能是绿叶留的多些。这时的酒,是一种闲情逸致的雅趣,也是李清照对生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李清照18岁的时候嫁给了宰相之子赵明诚,因为志趣相投,最初的生活幸福美满,随着朝廷党派争斗的愈演愈烈,李清照回到青州乡下,和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分开两地,独自一人的生活索然无味。如《诉衷情》中的“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除了喝酒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呢?醉了就躺在床上,连妆都懒的卸了。窗外的梅花已经凋败,但是仍有浓香钻进了诗人的鼻子,惊扰了在梦中和丈夫相会的女诗人。期盼相聚又不能归去的孤苦之情和梅香融在了一起。李清照从醉眠中苏醒后,思乡之情越发浓烈,又无丈夫陪伴身旁,倍感孤独,一个人思绪万千,只有拨弄着髻间的梅枝,排遣着自己对远方丈夫的绵绵情思,和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之情。
当李清照还在吟诵离别之思时,却不知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已经到来。靖康元年,金兵攻克汴京,次年北宋灭亡,后金兵不断南侵,攻陷青州,李清照的家乡被占领,她只有南下逃亡。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
李清照常常流露出怀乡之情和故国之思,酒也成为了她逃避现实和梦回故乡的依靠。春风柔和,阳光淡薄,已经是早春的季节了。刚脱掉棉袄,换上夹层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觉醒来微微有些寒意,鬓上的梅花妆现时已经乱了。我日夜思念的故乡在哪里呢?只有在醉梦中才能忘却思乡的愁苦。香炉是我睡的时候点着的,现在沉水香的烟雾已经散了,而我的酒气却还未全消。
酒在李清照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管是伤春悲秋的小情怀,还是离别愁绪的相思苦,又或是家破人亡的愁与恨,酒都能把这些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酒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动力,丰富了词的内涵,追寻着李清照的醉酒词我们可以了解到她坎坷的一生,可以看到这位大词人在历史的变迁中的爱恨情愁。
酒在文人的世界里,已经不仅仅是家宴上的调味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发酵剂。文人们在醉意中抒发着济世安邦的理想、遗世独立的落寞、国破家亡的愤恨、离别相思的愁绪、仁者仁心的情怀。酒的助力,让诗人美好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酒文化蕴含其中,让饮酒诗词熠熠生辉。
责编 / 艾浩